近日,长沙制造业捷报频频:三一集团与采埃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商招商,岳麓高新区再迎“硬核”检测企业;亚马逊、阿里巴巴两大“世界500强”同期落户长沙……一系列合作敲定、项目落户为长沙产业森林注入新的生长活力。
三一集团18号工厂。王志伟摄
“看似偶然的合作与落户,实质是企业与长沙择优而生、强强联手的必然。”长沙市工业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长沙以17条产业链为抓手,集链成群,构筑产业“森林”。
从“单株植树”到“链式造林”,长沙产业布局的战略觉醒
企业如树。长沙“产业苗圃”树木郁郁葱葱。
“植树”并非简单利用现成的优越条件、上级的优惠政策,也并非单纯依靠自然资源、历史基础、资金实力等要素,而是要精准识别树木品类,选取适合本土生长、符合生长趋势的“树木”——长沙产业链思维正是发源于此。
早在2007年,长沙便将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引入宁乡,这是一家专攻废旧电池及报废汽车资源化回收处理和高端电池材料生产的企业,也是长沙提前布局锂电新能源产业的实践。
宁乡经开区的弗迪电池长沙基地车间。欧阳倩摄
如果政府“有形之手”仅止步于“植树”,则会陷入“零散栽种”的困境。
为此,长沙借着新能源材料企业对上下游产业有较强吸附性的特点,继续招引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等上下游企业,产业规模效应得到释放。
另一个案例则是在汽车领域。生产一台传统燃油车需要超20000个零部件,即便是新能源汽车,也需要超10000个零部件,一家整车企业几乎不可能自己制造所有零部件,而每一个零部件,或许都代表着一个生产厂家。
这些厂家,可能分布在天南海北,相隔千里。它们分开是一盘散沙,没有什么活力与潜力,而用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串起来,则立马生龙活虎,降本增效。
看透“植树—造林”深层次逻辑的长沙,于2017年首倡“链长制”,由政府主导,打通企业上下游供应链条,推动各企业协同发展。目前,长沙形成了工程机械、先进储能材料等17条产业链,崛起了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六大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
“联链成林”的规模效应,从产值稳固到新赛道卡位
位于长沙经开区的广汽埃安,平均每53秒即可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王志伟摄
联点成链,给长沙带来了什么?
以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为例。当下,碳酸锂价格较峰值时期下跌了90%,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本应一同缩水的产业链总产值却在2024年仍旧稳固在千亿元层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长沙聚齐了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池、电池回收等环节形成完整产业链。
当原材料市场遭遇“周期性”影响时,产业上下游与科技研发端口便能及时补位,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点,提升产业附加值。
以2022年“长沙钠离子电池创新联合体”成立为例,这个由15家企业与高校院所携手打造的“研发天团”提前抢占钠离子电池赛道。两年多来,联合体成员单位中伟新能源联手中南大学共同揭榜“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以应用场景为指引,开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完成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和实验,实现了新赛道的卡位布局。
一个个企业在产业链上集合,长沙把产业拉伸形成链条,链条组合裂变,产业集群崛起。
应该看到,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是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竞争力。长沙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在全国舞台闪亮登场,产业链带来的规模效应是关键。
——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规模企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长沙是全国唯一实现核心芯片全类型设计国产自主的城市,“六机七芯”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
强大的规模效应,让这两大产业成功跻身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根据国家级集群培育提升行动方案,长沙这两大产业集群以“三年之约”向世界级发起攻势。此外,长沙还联合衡阳、株洲和湘潭,打造了国家级特高压装备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也要突出特色,找准‘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细分行业赛道,形成专业化、差异化的产业集群。”长沙市工信局主要负责人表示,长沙已有浏阳市高端化学原料药产业集群、长沙数控机床(磨床)产业集群先后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未来,将进一步开展细分领域前沿探索,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形成新动能、新技术、新产品优势,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
构筑“产业森林生态”,从体系协同到未来产业谋篇
位于望城经开区的中信戴卡,以柔性产线赋能铝制轮毂生产。刘晓敏摄
当前区域经济竞争,已从“单木争高”转向“林木竞合”。随着产品生产体系的复杂化,即使是十分简单的产品都不再是产品本身的竞争,而是以最终产品为外在表现的产品供应与生产体系的竞争。
以新型合金产业链为例,其生产环节需要大量使用中间投入品,产业内分工是常态。一些外国企业有能力生产性能更高的产品,并不仅是因为拥有几家成品的厂商,而是这些国家整体工业体系建立了有机生态,相互促进,共同演进,从而提升了整体机床产业链的竞争力。
相比之下,长沙进一步发现,真正的竞争力在于“造林”: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要素整合,推动企业间创新协同、资源共享,让产业链在空间上集聚、在功能上耦合,形成枝干相依、互利共荣的产业生态。
对比国外成熟的制造业集群,长沙一一回应:上争政策,为企业打包、出台“一揽子”政策;下重服务,以优质服务“排位”,企业满意度就是区县、园区的“知名度”;外引资源,搭建科创、金融、人才等交流协作平台;内练苦功,政府与企业一道攻关“卡脖子”环节、空白领域……如此,长沙珍惜每一寸土壤、阳光、空气和水,构筑起企业和产业链群蓬勃生长、发展壮大的生态。
“造林”,长沙还造“产业森林”。
就如同一个森林,不仅要有参天大树,更要有丛林灌木一样。一方面,长沙推动支柱产业接续发展,让其长成遮天蔽日的“产业乔木”;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形成错落有致的“产业灌木”;同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化身为滋养生态的“地被植物”;此外,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播撒孕育希望的“创新种子”——“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应运而生。
这套“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囊括了工程机械、先进储能、新能源汽车、现代金融4大支柱产业;涵盖了数字产业、智能产业、新能源、大健康4大新兴产业;包含了现代农业、食品加工、文化旅游3大传统产业;以及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技术3大未来产业。
暮色降临,长沙经开区的智能工厂仍灯火通明:机械臂在生产线上有序挥舞,AGV小车沿着既定路线穿梭,数据中台实时跳动着产业链的运行参数。这幅现代工业图景,恰是长沙“产业森林”的生动写照——不是单株树木的孤立生长,而是根系交错、枝叶相连的生态共同体。 (朱泽寰 聂凯 欧阳倩)
来源:人民网
编辑:秦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