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家乡干部”归来时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志雄 编辑:陈星晓 2025-07-28 17:43:58
时刻新闻
—分享—

1.jpg

常宁市“192号”调研组成员回到家乡曲潭街道虎洲村,走访当地村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志雄 衡阳报道

干部们回家乡,为何乡亲们都说好?虎洲村新通的自来水,塔山茶农舒展的眉头,万隆小区焕新的面貌……湖南衡阳常宁市的这些变化,都源自一场特别的“回家”行动——一场名为“最是乡音解乡愁”的民情大走访。

7月17日,常宁市召开民情大走访问题办理调度会议,继续推动解决基层难题。这场始于去年7月31日的活动,号召全市干部“脱下西装,回到家乡”,到祖籍地、到曾经工作的地方去,用熟悉的乡音,走访民情、纾解民困。

许多变化,正悄然发生。

井水退场,乡愁引来活水

“今年不用靠村支书送水过年了。”常宁市曲潭街道虎洲村的吴敦龙感慨道。听到常宁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胡爱华来问家里水怎么样,他起身走进厨房,拧开了自来水,说:“好用,比井水还干净。”

这水流,是虎洲村盼了多年的“甘霖”。这个离城区超十公里的村庄,家家门前有井,屋里装着净水器。“黄泥巴不蓄水,地下水也不干净。”胡爱华太熟悉了,她小时候百来口人就指着一口井。

2.jpg

吴敦龙介绍自家新装没多久的自来水。

去年8月,她与走访组成员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前后走访6天。“大家提得最多的,就是想要自来水。”常宁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刘朝文说。

这并非新诉求。老党员吴敦荣早在2022年就提过用水难,作为刘朝文从小就认识的长辈,他的殷切期望让走访组倍感压力。

胡爱华找到市自来水厂,得到的回复是:要等,且每户需交3900元入户费。虎洲村地处偏远,从市自来水厂接管网过来的成本太高。

“等不了,找别的办法!”走访组看不得乡亲们为水发愁。市自来水厂负责人建议尝试邻近的“民心水厂”。然而,一纸规划横亘眼前——民心水厂管网虽近在咫尺,却因行政区划不能“越界”供水。村支书吴昌其曾四处奔走无果。

“改规划。”民情大走访问题交办组的回应斩钉截铁。在胡爱华等人协调下,虎洲村及邻近村落被划入民心水厂范围,入户费降至2800元。

如今,近半数村民家中水流清澈,村部堆放的待铺水管,是村民期盼已久的梦。同时,班车开通了,山体滑坡隐患消除了,村集体收入也增加了……乡愁引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活水。

5.jpg

塔山瑶族乡的瑶民在采摘鲜茶嫩叶。钱辉/摄

茶山破局,乡音消融壁垒

与胡爱华不同,常宁市委社会工作部干部柏洋林常回塔山瑶族乡探亲,但以“走访干部”身份回到敖头村,他听到了不一样的“乡愁”。

“塔山高山产好茶,怎么一直卖不上好价?”茶农彭秋生的疑问直指核心。“明前茶抢着收,谷雨后没人要,咋办?”茶农雷丽花也愁。

柏洋林带着乡邻困惑走访茶企。湖南谷佳茶业董事长周连友道出症结:“他们摘的茶叶长短不一,影响品质,怎么开高价?”

明前茶抢手价格高,谷雨后市场遇冷,茶企不愿收,茶农收入不稳。恶性循环下,受损的是塔山所有茶农茶企。

症结在于采摘标准混乱。要提升“塔山茶”品质和声誉,必须统一采摘标准,但这意味着降低茶农效率。塔山瑶族乡党委书记罗鹏志坦言:“想解决,但容易惹闲话、激化矛盾。”

“这次必须推动解决!”为了大家共同的钱袋子,柏洋林等本籍干部相信,乡亲们能理解。在市专班和走访组的支持下,罗鹏志下了决心。

乡音是最好的通行证。没有主席台,不念讲话稿,一场场由走访组,乡、村干部组织的座谈在湾场间铺开。亲切的乡音取代了普通话,沟通的壁垒在乡情中消融。

8.jpg

塔山瑶族乡茶叶收购点,常宁市茶叶办工作人员、乡联点干部与企业一起筛选收购茶叶品质。

塔山瑶族乡的方案是:各村设统一收购点,茶企分区定价、延长收购期。“收明前茶的企业,必须按协议收到谷雨后!”罗鹏志强调。

“只要品质上来,我们春茶收购期延长一倍!”周连友当场承诺。

7月初,茶农雷丽花算了一笔账:明前茶价虽略降,但收购期大幅延长,卖出的茶叶更多,收入反增千余元。“原料品质提升,我们的单价也涨了10%-20%。”周连友证实。

茶农茶企双赢,茶产业才能“长赢”。

乡情催化,粘合干群关系

类似的变化在常宁遍地开花。为何过去难解的题,在“大走访”后柳暗花明?答案就在活动的名字里——最是乡音解乡愁。

“有些话社区不好讲,本地籍干部好讲。他们能听到我们听不到的,解决我们解决不了的。”泉峰街道办事处主任高祥说。

泉峰街道东宜社区的万隆小区,在大走访后面貌一新。“现在好舒服,之前这里乱得很。”居民易素珍说。这个2004年建成的小区,自2016年业委会解散、物业撤离后,便陷入脏乱差的困境。

3.jpg

万隆小区成立自治委员会,小区重归整洁有序。

在“走访干部”的乡情催化下,党员站了出来,今年4月12日,小区自治委员会成立。在有效组织下,菜地、垃圾场消失,小区重归整洁有序。

乡情是最强的黏合剂。让干部带着对故土的责任感下沉,群众视其为“自家人”,敢说真话、愿倒苦水;干部面对亲朋乡邻,既有情感共鸣,更有“不能辜负”的倒逼责任。

“用乡音乡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初衷就是更好地传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让干群关系更加紧密。”常宁市委书记罗卫华阐释活动初衷,这既是对“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的传承与发扬,也是湖南省委常态化开展“走找想促”活动在常宁的本土化实践。

胜桥镇高峰村的陈平,过去在广东做生意,去年与走访干部畅谈后,决定回乡投资蛋鸡养殖场。“以前办事找不到途径,现在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热情和温暖。”陈平说,“确实不一样了。”

罗卫华介绍,常宁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干群互动模式,“乡音解乡愁”正是从基层治理需求出发选定的内核。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常宁市的大走访活动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

活动开展以来,常宁市2000余名干部返乡走访群众8195户、企业539家,现场解决问题728个,收集交办问题1006个、意见建议609条,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

4.jpg

2024年7月31日,常宁“学干比严”三年行动暨“最是乡音解乡愁”民情大走访专题活动动员大会召开。

乡音为媒,引发学界关注

和湖南近年开展的湘商回归、校友回湘等工作一样,感情因素,是“最是乡音解乡愁”民情大走访的基础。

“俗语说走亲戚,要经常‘走’才能‘亲’。”罗卫华说,“返乡走访”不是传统调研的简单复制,而是以情感为基石、以问题为导向、以闭环为保障的机制重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教授林影倩长期研究农村治理,她说,常宁构建起“走访知民意、办事解民忧、发展惠民生”的基层治理闭环,探索出了情感链、服务链、发展链深度融合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干部们走访,既要问群众需求,还要问干部作风。罗卫华在过去的工作经历中发现,群众反映的许多问题,都和干部作风相关,“用心用情为老百姓做事的,结果就是会更好。”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邝奕轩和团队在编写《湘村调查》进行调研时发现,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度最高,乡(镇)干部次之,对县(市、区)干部的信任度最低。县域干部的素质和作风,直接影响着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落实,关系着千千万民众的切身利益。

“常宁开展‘最是乡音解乡愁民情大走访活动,既呼应了新时代群众路线的要求,又以乡土文化为切入点,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温度和活力。”邝奕轩说,愿更多干部以“孺子牛”的姿态,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托举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志雄

编辑:陈星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41/62/1516126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