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别叫我网红,我是硬核发光体

来源:红网 作者:贺卫玲 编辑:胡红叶 2025-07-30 09:02:36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贺卫玲 长沙报道

清晨七点半,长沙地铁五一广场站人流如织。李薇的背包掠过安检仪,0.3秒,屏幕上充电宝位置已被精准标记。这套自主可控一体化智慧安检系统堪比“火眼金睛”,正以每分钟43人的速度吞吐早高峰人流。如同烟火里淬炼出的硬核光芒——它诞生于长沙,应用于全国各大城市。

当湖南苏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邓意麒的团队遭遇“未经验证”的冰冷拒绝时,长沙市政府一句“那我们先用!”如春雷破土,联动国企央企资源,让苏科智能的智慧安检系统不再困于实验室。正是这敢为人先的土壤,使精密仪器走进真实的城市公共服务应用场所,扫过千万人的背包。

当北上广深的实验室困于钢筋森林,长沙的科创种子却在辣椒味的烟火里破土——量子精密仪器校准的不仅是原子能级,更是四方夜市升腾的暖光;超算中心吞吐的何止海量数据,更有岳麓山下年轻创客滑板掠过晨风的自由。

图片

一江两岸,烟火与浪漫共长天一色。

烟火人间催生创新奇点

湘江两岸华灯未眠,解放西路霓虹如瀑,这座连续17年荣膺“最具幸福感”的网红之城,悄然将市井烟火催化为创新奇点。

图片

最具有特色的小吃和人情味,都在夜市里绽放。

马栏山视频文创园里,AR技术让沉睡千年的辛追夫人衣袂翩跹;后湖艺术园区的青年踏着滑板,15分钟便从实验室滑入咖啡馆的暖光;望城区大泽湖380亩黄金地段,未献给地产巨鳄,而是留给了量子科技等研发机构。

“娱乐基因不是负担而是财富。”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的故事印证着这点。这个曾经的“广电大本营”,如今聚集4000余家数字企业。当工程师与编导在咖啡馆碰撞创意,国内首款超高清插入式微型机顶盒在此诞生,为全球超高清产业升级注入“长沙智慧”;微短剧智能译制中心用算法拆解语言壁垒,助力中国文化出海。

香炉洲大桥如长虹卧波,桥下大泽湖湿地波光粼粼。湖南大学博士彭文罡推开实验室窗户,几只禾花雀跃上窗台叽喳觅食——这种世界极危物种,竟成了他窗框里的日常风景。不远处,长沙全球量子研发中心的实验室内,国产首台套光腔锁频仪正调试运行,尖端科技与田园牧歌在此奇妙共生。

彭文罡是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在大泽湖创办长沙青鹏材料有限公司。居于大泽湖畔,满足了彭文罡对田园牧歌的所有向往。他一有时间就会去湿地公园走走,赏湖景、观飞鸟。

“在这里做研究,总觉得离土地很近,离星空也不远。”彭文罡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长沙这座城市最奇妙的共生关系:烟火气与硬核创新,在这里从来不是对立面。

与彭文罡感受相似的,还有长沙量子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CEO李丹:“选择这里,是因为风景好、硬件好、营商环境好,片区的科研产业定位也和我们高度契合。”

量子科技听起来高大上,但它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李丹用两个关键词给出了答案:精密测量和产业转化。“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研发,更是让技术落地,服务产业发展。”李丹介绍,到2030年,研发中心将累计实现5个孵化项目的产业化,预计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

图片

大泽湖生态新城。

一边是飞鸟蹁跹的生态画卷,一边是捕捉量子波动的精密仪器,这种奇妙的共生正是长沙的独特风景。2023年6月,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岳麓峰会发出宣言:“把长沙打造成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两年间,这座以茶颜悦色和芒果台闻名的“娱乐之都”,在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中前进5位至第32位,科研城市排名跃升7位至23位。

文化基因的科技转译

三千年湖湘文化为长沙构筑了坚实的创新基础,而湘江的滋养则赋予了这座城市敢为人先、务实致用的精神特质。

橘子洲头的晨雾里,常有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在跑步。他们中,可能有刚从海外回来的科学家,也可能是刚拿到“人才绿卡”的工程师。长沙的“青年人才创业双肩包计划”很实在:来创业,政府给你装启动资金;搞研发,实验室设备随便用。更贴心的是“三窗合一”服务——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人才认定,在一个窗口就能办完。这种诚意,让长沙两年时间里新增了1000余名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

顾善植(中)团队的这颗“金种子”正以技术破局,为长沙打造属于自己的AI产业生态链。

“在北京挤地铁两小时才能到实验室,在长沙我骑共享单车15分钟。”青年创业者顾善植的“归乡创业记”是无数“湖湘码农”的缩影。他的团队在三年间完成近200个AI项目,今年更发布国内首个基于国产算力的视觉大模型“橘洲”,能在断网状态下生成图像。

顾善植的创业路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的行业精英携手共战。2022年,顾善植从一线城市的研究院辞职,并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他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分别来自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香港大学等名校的11位伙伴。这些年轻人从各个地方各个岗位赶来,和顾善植一起扎根长沙。“长沙烟火气非常浓厚,创业环境好又能享受高品质生活,它就是我们实现AI梦想的舞台。”

刚刚过去的周末,结束一场行业会议,胡刚毅赶回长沙时,夜色已深。他脑海中激荡着公司各类高端电磁计量仪器的产品架构,思考着改进方案。2021年,这位90后青年放弃了高薪职业,选择来到长沙工作,从事高端测量设备硬件单板、逻辑电路的设计与开发。

彼时,还有外省的985高校、武汉长江存储等单位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最终还是长沙县的天恒测控打动了他。

天恒在电磁测量行业耕耘了接近三十年,目标一直锚定在国际一流产品,高端计量仪器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超过80%,在国内已经远远领先于业内同行。2022年入选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是入选的唯一一家电磁测量领域的企业。

“青年是最有激情和创造力的时期,我愿和我的团队攻克重重技术难关,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这是31岁的胡刚毅的梦想:“正是长沙给我们提供了实现自我抱负的‘创业场’,让我们可以挑起产业发展的大梁。”

图片

湘江科学城“五大建”全面封顶并进入幕墙施工阶段,图为效果图。

一江之隔的湘江科学城工地上,起重机的吊臂划出优美的弧线。这片正在崛起的创新高地,既建实验室,也留湿地公园。“我们测算过,保留这片湿地,能让周边建筑的能耗降低8%。”规划师指着图纸解释:“就像老长沙人建房子,总要给院子留块菜地,实用又有烟火气。”这种平衡的智慧,体现在一组组数据里:

长沙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7%,同时连续17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2023年、2024年长沙新增研发机构分别为731家、806家,是2022年新增研发机构数的1.9倍、2.1倍。

截至2025年5月,长沙高新技术企业达8609家,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70%以上,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愈发凸显,为长沙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注入澎湃动力。

“双面长沙”的螺旋式进阶

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规划的背后,长沙正发生两种模式的转型:其一,制造中心往研发中心的融合转型;其二,生产中心往生活中心的融合转型。“双转型”驱动城市功能和创新能级的螺旋式进阶。

长沙的引力场有着精妙的配方: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58所高校输送智力血液;房价收入比保持全国省会最低;连续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当市政府推出“青年人才创业双肩包计划”——从场地支持到千万级种子基金,青年人才真正实现“背着电脑就能创业”。

如果说产业体系优势是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根骨,那么包括营商环境、人文环境等在内的,则是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血肉。他们一同构成了长沙的根基。近些年来,长沙的经济发展与烟火气息、人文气息相互融合,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与远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文气息对创新的赋能,再加上烟火气对城市的整体赋能,人民幸福感的增强,长沙的城市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最终形成人与城双向奔赴的良性循环。

位于岳麓山下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牵头建设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如今,文化娱乐与硬核制造的“双面长沙”形象,被“研发”这一纽带连为一体,形成舆论场上的叠加效应,长沙欢迎研发,不限赛道,有梦你就来。

橘子洲头、五一广场人潮如织;四大实验室的数据中心里,服务器的指示灯正规律闪烁。两种流动,一种有形,一种无形,却在这座城市里达成了奇妙的共振。

从“心忧天下”到“科技向善”,从“霸得蛮”到“耐得烦”攻克卡脖子难题——当量子精密仪器凝视着窗台禾花雀振翅的轨迹,一种新的城市叙事正在发生。

所有改变世界的伟大算法,终究要汇入温暖的人间烟火。长沙的魔力,正在于让实验室的冷光与街巷的暖意,在湘江的怀抱里融为一体——科技不是烟火的对立面,而是烟火深处升腾的璀璨光芒。

来源:红网

作者:贺卫玲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41/63/1516421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