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为调动青年社科人才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和激情,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良好氛围,壮大湖南优秀社科人才队伍,湖南省社科联与湖南红网联合推出《湖南智·青春志》专题报道。
【人才档案】
张龙,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委员,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专家组成员,湘江青年社科人才,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优青”。长期聚焦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创新研究,任SSCI期刊CMS副主编,多本SSCI、CSSCI期刊编委、特刊联合主编,(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兼人力资源专委会副主任,湖南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自科面上等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3项省级重点项目。在Journal of Management等FT50权威期刊、SSCI、CS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获ESI高被引论文,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省级学会论文一等奖、最佳论文奖,全省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优秀奖等。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杨 长沙报道
18年前的秋日,一位怀揣憧憬的高中毕业生踏入湖南大学,初次邂逅工商管理专业。如今,当年的青涩少年已成长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就是张龙。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龙
时光流转,身份转变,不变的是张龙与湖南大学、与工商管理学科那千丝万缕、愈发深厚的缘分。
如何让员工像对待自家事一样对待工作?怎么用有限的资源让员工干活更带劲?员工态度认真可就是干不出亮眼的成绩咋办?这些让管理者们绞尽脑汁的企业难题,却让张龙燃起了深入探究的热情。
破译员工心理密码 从理论突破到国际认可
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员工的工作状态和绩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张龙决心深入探究这些难题背后的本质,为企业发展探寻有效的解决之道。
作为个体心理依恋的一种典型类别,员工心理所有权始终是管理领域的研究焦点。2021年,张龙的一项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所谓员工心理所有权,就是个体对目标物(如组织、工作与知识等)的占有(或‘我的’)心理,即以一种‘主人翁’意识来审视目标物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层面强化了工作者的动机、态度和行为导向。”张龙阐释。
换句话说,在心理所有权的作用下,员工更有可能投入到工作中,表现出更高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
张龙联合国内外多个科研团队,通过4年的努力,运用前沿的二阶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首次发现了员工心理所有权的三个传统诱因,即“控制、了解、投资”之外的第四个因素:安全感。
不仅如此,研究过程中,张龙及其合作团队还首次采用前沿量化方法,系统梳理了20年来员工心理所有权研究的演进路径、前沿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厘清了它的作用机制,开创性提出新维度与双刃剑效应,大幅度推进了心理所有权理论的发展。
2021年,张龙与合作团队将他们的研究心血凝结成《心理所有权:元分析与工作场所多种依恋形式比较》一文,在管理学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Management上发表,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在国际上,该文在期刊官网下载阅读8700余次,谷歌学术被引用200余次,被多本FT50权威期刊论文引用,获得全球多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权威学者和UTD24、FT50顶刊主编、副主编频繁引用;在国内,该文被多家主流科研媒体报道,荣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
有学者称,张龙团队的这项研究,不仅向世界传播了中国声音,提升了中国在本领域的国际学术话语权,也在全国展现了湖湘青年社科学者的风采。
扎根中国管理沃土 从实验室到商业战场
18年,占据了今年36岁的张龙人生旅程的一半时光,他为何会如此执着地在工商管理领域深耕不辍?这背后,还得从他那深沉炽热的家国情怀说起。
在西方,管理学者与企业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如同强大的引擎,带动了西方企业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进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转。
张龙把目光转回国内,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已持续涌动了47年。回首这波澜壮阔的半个世纪,中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无数优秀的企业和伟大的企业家。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商业传奇,其中既有令人瞩目的成功管理经验,也有惨痛而珍贵的管理教训。
在张龙看来,这些扎根于中国大地的管理实践,不仅是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的宝贵数据源,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更是检验工商管理研究是否真正触及“真问题”的试金石,促使研究者们不断反思、探索。
“社科研究,尤其是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一定来源于实践,最后还要能指导实践。”张龙说。
科研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
正如张龙所言:“无论是科研成果的发表、科研项目的申请,还是科研创新的突破,挫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偶然。”
在研究起步阶段,张龙面临着科研团队组建的磨合挑战、实地调研数据的获取困境,以及教学科研与公共服务之间的精力平衡难题。
幸运的是,“湘江青年社科人才”培养工程等支持政策如同及时雨,在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等方面搭建了重要平台,为像张龙一样的青年学者突破瓶颈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湘江青年社科人才”培养工程的支持下,张龙将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创新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他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切入,围绕人才“选育用留”全链条,探索如何通过组织创新建立健全市场及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力求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路径,在长沙这座充满创新基因的城市得到了生动印证。
“长沙的包容性,为新消费品牌创造了独特的成长土壤。”张龙在分析本土商业生态时指出,这里的新消费品牌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抱团式联名”现象。以墨茉点心局推出的“长沙好礼”为例:这款融合文和友、茶颜悦色元素的产品,正是湖南本土品牌水到渠成的强强联合。
张龙认为,通过合作打造差异化“特别款”,不仅实现了“1+1>2”的品牌聚力效应,更在流量获取与文化传播层面形成良性互动。
这种将学术洞察转化为商业实践的能力,正是张龙研究的鲜明特色。
目前,张龙的理论成果已在多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及非遗保护示范基地落地生根,为企业管理优化与创新生态构建提供了科学指引。
“我将聚焦人工智能新情境,探究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创新,为优化湖南乃至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创新机制,提供理论模型与政策建议。”谈及未来,张龙笃定地说。
来源:红网
作者:王杨
编辑:刘惟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