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杨 张盟 通讯员 杨正强 长沙报道
近期,“北京某律师十年体检未发现癌症晚期”事件冲上热搜。这场信任危机背后,折射出公众对商业体检机构漏检、误检的焦虑,更暴露出大众对体检环节中癌症筛查的认知盲区。
“体检到底能不能检查出癌症?”“谁该做癌症筛查项目?”“眼花缭乱的体检项目要怎么选?”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走访湖南省多家公立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邀请权威专家解码体检环节中科学防癌的“正确姿势”。
体检环节将“癌症”一网打尽不现实
“很多人希望通过单次体检、基础体检项目、部分专项体检项目筛查出所有癌症,这在医学上并不现实。”湖南省胸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医师谭振说。
在采访过程中,湖南省多家公立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权威专家一致认为,以疾病划分的恶性肿瘤有100余种,即便医疗技术持续突破,部分癌种的早期筛查仍存在局限性。
谭振解释,这种局限主要体现在:特异性检查手段有限、检查费用、肿瘤特性(早期体积小、部位隐匿、生长方式特殊)等方面。
例如,低剂量螺旋CT是诊断肺癌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检查之一,但是对于早期肺癌的敏感性为85%-90%,达不到100%,对于直径不足5mm的微小结节检出率更低。
另一个局限是“窗口期”问题。
湖南省人民医院(岳麓山院区)健康管理中心护士长吴文娟说:“通俗来讲,从癌细胞萌发到能被现有检查技术‘看见’的大小,中间有时间差——‘窗口期’。如果体检正好处于‘窗口期’,就有可能查不出。”
值得警惕的是,有些癌症发病迅速,可能在两次年度体检之间,就从早期悄悄发展成晚期了。
此外,人为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例如,公众体检前没按医嘱要求准备,该空腹没空腹,该憋尿没憋尿;体检设备的新旧好坏;医生操作和看片经验水平不同等,都会影响检查结果。”吴文娟说。
吴文娟比喻,常规体检就像普通路障,能“拦住”明显的健康问题或慢性病这种“大车”,但可能拦不住部分微小、隐匿的早期癌变这类“自行车”。
体检怎么做才有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各类体检项目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做少了怕漏诊,做多了白花钱。
体检项目怎么选才有效?
多名受访专家都提到了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发布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2022)》,建议公众采用“1+X”体检框架,既能确保基础健康评估,又能实现个性化筛查。
“1”代表基础项目,包括血压、身高、体重等体格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胸片或胸部低剂量CT、腹部B超等辅助检查。
“X”则是个性化专项体检项目,需结合年龄、性别、家族史、生活及饮食习惯、职业暴露等因素选择。例如,吸烟者加做肺功能检查,有胃癌家族史者增加胃镜等。
谭振介绍:“个性化专项体检项目针对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更有优势。建议普通人除基础项目外,有针对性选择个性化专项体检项目。”
除了科学制定体检方案外,还要选择合规的体检机构。
有些网友认为,每年更换不同的体检机构能避免误诊,这是一种认知误区。
吴文娟说:“建议公众优先选择专业规范、具备医疗资质的健康管理机构,并尽可能保持机构固定。”
“机构固定,便于专业人士通过历年体检结果的跟踪对比,判断出身体某方面有变化,趋势好不好。如果选择公立医院,还能实现健康管理中心与临床科室的‘无缝衔接’,避免重复排队检查。”吴文娟解释。
现场体检完成后,还要关注检后随访。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医学中心主任医师王建刚说:“很多人认为体检就是做检查,做完了就可以当‘甩手掌柜’;还有一些人则拖延症严重,知道自己指标异常了还不愿意进一步检查,不愿意做出改变。这些其实都是在耽误自己的健康。”
体检只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在“揪”出了身体的健康隐患后,必须按照体检报告上的健康建议执行,或及时去门诊就诊,或及时进一步筛查,或改善生活方式再复查。
谁该做癌症筛查?
癌症一直是公众普遍关注健康焦点,背后的高致死率、治疗的痛苦和不可预测性,使人们“谈癌色变”。
湖南省癌症防治中心(湖南省肿瘤医院)发布的《2024湖南省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湖南省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各类癌症首位,且两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癌症发病年龄呈现“35岁后快速攀升、80岁达峰”的特征,并显示出年轻化趋势,其中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幅达17.8%;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省口腔癌、鼻咽癌发病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针对这一现状,谭振回应:“虽然癌症防控形势严峻,但公众不必过度焦虑。目前我国高发癌种如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已建立成熟的筛查体系,通过规范筛查可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健康体检能发现部分癌症迹象或风险,但不是专为癌症筛查设计。要想主动发现“癌症苗头”,还要进一步做癌症筛查相关的专项检查。
理论上讲,人体内的任何器官和组织都存在癌变的可能,癌症种类繁多,但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做癌症筛查。
那么,到底谁该做癌症筛查?
有一类人,他们身上的一种或几种癌症发病风险高于普通人,这类群体就是高危人群。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官网显示,评估高危人群的方法有很多,目前最常用的是通过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和一些生物标记物的检查。
例如,通过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以及乙肝表面抗原、幽门螺旋杆菌、甲胎蛋白等指标的检查来锁定高危人群。再根据特定评估结果进行相对应的癌症筛查。
谭振以湖南省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肺癌为例,介绍了肺癌高危人群判定标准:
年龄在40-74岁,且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1)吸烟:吸烟包年数≥30包年,包括曾经吸烟≥30包年,但戒烟不足15年。(吸烟包年数=1天吸烟多少包(1包20支)×烟龄(年))(2)被动吸烟:与吸烟者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3)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4)有职业暴露史(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灰)至少1年。(5)有一级亲属确诊肺癌。
“建议年龄≥40岁或肺癌高风险人群每年体检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谭振温馨提示广大网友,癌症筛查,并不是越贵越好,需要评估先行。
来源:红网
作者:王杨 张盟 杨正强
编辑:翁子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