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用梅 通讯员 邓生祥 郴州报道
斑斓灯笼迎风摇曳,古色锦幡映照门楣。盛夏时节,美轮美奂的汝城县卢阳镇文塔社区上黄门历史老街,鲜红绸带将崭新的党支部牌子映衬得耀眼夺目。
汝城县上黄门街支部委员会。
“为一条文化古街成立党支部,实属鲜见,真是大喜事、大好事。”上黄门街支部书记朱乐鹏高兴地说,支部7月21日挂牌成立,但大家迅速进入角色,利用夜间接连召开碰头会,统筹做好了建章建制和筹建民俗文化理事会等事务,同步组织居民进行了非遗项目和文化节目排演。
“从一个混搭居住、结构多元、管理无序的老街区,到如今变成有风貌、有场景、有业态、有组织的新家园,上黄门焕发出新活力,发展前景广阔。”今年36岁的朱乐鹏,2019年入党,是卢阳镇东溪村人,一直跟随妻子居住上黄门娘家,以此为仓库在县城发展了7家奶粉店,对老街的“前世今生”了解不少。
上黄门夜景。
据介绍,上黄门老街历史可溯源至东晋(公元358年),作为汝城历史老街重要组成部分延续至今,在明清时代达到鼎盛繁华期,密集集聚着铁匠、布匠、米铺、篾铺等传统摊铺,保存了以青砖黛瓦、木板房为特征的众多完好明清建筑物。
主副街道穿插交织的古老城区里,曾建有荣华、荣母、报恩3座古戏台和荣华客栈(江西会馆)等建筑群,珍存着“国保单位”朱氏总祠,“省保单位”黄氏家庙等建筑地标,被纳入湖南省历史文化名街范畴。然而,受四十年前的火灾损毁和长期风雨侵蚀等影响,这里一度斑驳破旧、混杂无章,仅是主供居住的荒僻混居区。
龙虾美食节。
除了原居民和商户800多人,这里还有租户400多人,但长期以来,300多米长的主街上的100多个门面,却只有20来个经营传统行当。“风貌杂乱没特色,管理跟不上,人流也少,搞什么都难,本该风光无限的文化名街,变得黯淡无光,没活力。”朱乐鹏叹息。
变化的转折发生在当地“置顶”文旅后。作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汝城县也是湖南省文物保护大县,人文古迹密集辐辏,素有“千年古县”“理学名城”“中国古祠堂之乡”等美誉。近年来,汝城县按照“1136”的工作思路,将文旅置顶至“三大引擎”中,积极争资立项,加大投入实施“理学名城”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等诸多项目,其中上黄门被列为了提质改造的先行示范样板。
巡游上黄门。
立面改造、美化亮化,还有复古匾牌、文化彩绘、缤纷灯笼.....从去年7月份起,汝城县成立项目建设指挥部,调集人力物力,汇聚多方合力,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开展攻坚行动,有力有效推动上黄门提质升级。临近年关,上黄门一经开放,以惊艳风貌和多元内涵,吸引本地市民鱼贯而入,召唤外地游客纷至沓来,尤其让居民们倍感欢欣鼓舞。
为助燃人气、催旺业态,自发组织捐钱捐款的一声“群呼”下,所有居民积极踊跃慷慨解囊、迅速筹集4万余元,购置配备了布龙、醒狮、花灯、锣鼓和演出服等设施装备,组建了龙狮队、腰鼓队、复古打更队、啦啦队等群众组织,紧锣密鼓开展了龙灯会、汉服秀、花灯巡游、媒体采风等丰富活动。作为活动现场,还积极配合承办了全县性的年货节、美食节、龙虾节、文旅节、欢乐跑等活动,不断释放魅力、扩大影响力。
上黄门龙灯会。
今年46岁的龙狮队副队长黄春森,一直定居上黄门。上黄门披新开放后,他雇人全权打理乡镇医药店生意,自己积极参与上黄门的活动。每次活动,他精神抖擞舞动龙头作牵引,力求龙舞活灵活现,同时制作了不少精美视频上线宣推,浏览量上千万。
最近,他还加紧对自家楼房进行装修,打算建成非遗手工米粉店和小酒馆。这次,他还自告奋勇担任了民俗文化理事会副会长。“从我祖父定居,到父亲开副食店,再到我这里,已经在此扎根上百年。”黄春森表示,要深挖用活历史文化和非遗项目,积极排练展演特色节目,持续开展多元活动,还要引领带动居民一起行动,打造一步一景观、十步一回头的特色老街,不断丰富场景、催热人气。
茶艺汉服馆。
打造新场景、新热点,扩展新业态、新模式。当前,上黄门半年内吸纳20多家新店铺入驻,囊括了汉服、养生茶馆、花店、非遗手作等10多种新业态,实现了翻倍增长、业态迭代。
眼下,随着党支部和群众组织健全完善,这里蓬勃活力愈发显现。“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要打造好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新家园,也要建设好团结和睦的紧凑型友好社区。”朱乐鹏表示,未来将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做好做细管理服务,不遗余力打造好“近悦远来”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汝城五色文旅的亮丽名片。
舞龙活动。
“精铸特色一条街,驱动老城区一大片。”汝城县旅游服务中心主任钟德远表示,要积极协调争取有关部门重视关心,为上黄门持续发展做好保障、创优条件,以此示范带动西街、中大街、绣衣坊等历史文化街区协同发展,不断擦亮“理学名城”名片。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用梅 邓生祥
编辑:沈馨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