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吴巧玲
当资江水的清波拨动心弦,当九龙山的呼唤牵引归途,由达古作词,达古、覃晔作曲,张映龙、莫娟娟演唱,中共隆回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品的歌曲MV《遇见》在这个夏季火热发布。作品以一场充满诗意的“遇见”为叙事线索,巧妙地将资江水、九龙山、金银花之乡、百合、风雨桥等自然瑰宝、人文历史和特色物产编织进悠扬的旋律,融入流动的画卷,深情诠释了“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动人理念。
音符描绘乡土,旋律振兴乡村
《遇见》MV的创作核心在于以音乐为媒,为隆回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打造一张深情的“声画名片”。作品通过优美的旋律,诗意的歌词,生动的画面,立体呈现隆回的山水之秀、人文之厚与物产之丰,激发人们对乡土的热爱与向往,吸引四方来客在隆回来一场难以忘怀的美丽“遇见”,从而推动当地农旅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文化动能。
故事融入山水,对唱演绎风情
歌曲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如同两位归乡的游子或慕名而来的访客,在隆回的山水间倾心交流。这种演唱风格自带故事性和对话感,更能将听代入这场与隆回的“约会”。旋律优美流畅,如山风拂过田野般自然清新,又似清泉流淌般温婉动人,完美承载了歌词中浓郁的乡土情怀和诗意想象。
文字触动心灵,诗意温暖记忆
达古的歌词创作展现了对文字的精妙驾驭和深厚的诗意构建能力。 “当脚步踏进金银花之乡,隆回便成了心中诗篇”。开篇点题,将地理名称“金银花之乡”瞬间提升为饱含情感的意象。脚步的踏入,是身体的抵达,更是心灵的触动。“心中诗篇”的比喻,不仅赞美了隆回的如画风光,更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价值,将具象的地域升华为精神家园。
“无论我如今游历何方,总梦见年画里的童年”,将“年画”这一极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非遗元素,与“童年”记忆融合。“年画里的童年”意象深远,既唤起人们对传统民俗的温暖记忆,又点出隆回拥有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深刻表达了游子对故土刻骨铭心的眷恋,乡愁如画,用色彩绘就思念。
“流连乡村的金色画卷,每瓣百合都藏着惊艳”。此句意境开阔而细腻。“金色画卷”宏观描绘了隆回乡村丰收或阳光普照下的壮美景象。“每瓣百合都藏着惊艳”则是微观的聚焦与升华,将当地特色农产品百合花瓣拟人化、诗意化。“藏着惊艳”四字精妙绝伦,既点出百合花本身的美丽动人,更隐喻着隆回乡村处处有惊喜、物产皆珍宝的深层内涵,赋予农产品独特的审美价值。
“风雨桥上知己话别离,回望的足迹印满眷恋”。选取“风雨桥”这一湘西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作为情感载体。桥上话别,情景交融,赋予离别以浓郁的地方色彩和诗意美感。“回望的足迹印满眷恋”则彰显对隆回的不舍,画面与情感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唱响魅力隆回,赋能美好未来
《遇见》不仅是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更是一张精心制作的隆回“文旅邀请函”。它通过音乐艺术的力量,将隆回的自然山水、特色物产、人文地标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生动呈现给全国乃至世界的听众。这种充满情感的传播方式,能有效提升隆回的美誉度和辨识度,吸引游客前来探寻歌词中的“金色画卷”与“藏着的惊艳”,品尝“金银花之乡”的清甜,感受“风雨桥”上的风情,从而有力地促进当地农业、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当《遇见》的旋律响起,我们仿佛已置身于资江畔、九龙山下,在金银花与百合的芬芳中,与诗画隆回完成了一场注定难忘的美丽邂逅。这遇见,是歌声,更是隆回阔步走向幸福未来的乐章。
来源:红网
作者:吴巧玲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