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红网记者走基层时,发现了一位社区书记的“民情日记本”。浸润油盐酱醋香的纸页上,密密麻麻写满她走街串巷的足迹。字里行间跃动的,不仅是文字,更是跃然纸上的基层治理脉搏——那沾满烟火气的智慧与汗水。
由此,红网时刻新闻推出年度融媒体策划《社区书记的民情日记本》。 我们将跟随日记的主人,深入街巷深处,用鲜活影像、细腻叙事、年轻语态的表达,将政策春风吹化为街坊邻里的“家常话”,见证最朴实的治理智慧,如何在巷陌日复一日的流转中落地、生长、见效。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凌雨晴 龚子杰 郑玉焓 翁子茜 湘潭报道
清晨7:30,暑气开始蒸腾。在湘潭市雨湖区万楼街道桃源路社区服务大厅,社区书记杨闰萍的手机“叮”的一声,随后亮起,屏幕上显示着前一天的微信步数:15382。
顾不得细看,她顺手打开民情日记本。
“走访困难老人,督促装修垃圾清运,食堂整改复查。”这是当天杨闰萍给自己布置的“作业”。
“杨书记,42栋两位居民吵起来了!”刚写完,社区工作人员急匆匆推门而进。
杨闰萍赶紧叫上同事郑琪,骑车赶了过去。车行在蒸腾的热浪里,老远就听见贺阿姨的声音:“我老娘九十岁了,擦身子,水都接不上!我就想在这里安个洗衣机。”
对门汤娭毑的扇子拍得啪啪响,指着墙根泛绿的积水:“你家管子一装,排水不畅,我屋前废水直流,怎么办?”杨闰萍弯腰查看时,汗珠顺着后颈滚进衣领,混浊的积水倒映出三张涨红的脸。
“天气热,大家都不要气躁,几十年的街坊了,有事好商量。”杨闰萍的劝解,让现场瞬间安静下来。
仔细查看了下水道铺设情况后,杨闰萍说:“这个涉及专业问题,等下午装修师傅来了,我们再集体讨论,争取让各方都满意。”
杨闰萍(右)和居民探讨排水管建设方案。
调解告一段落,杨闰萍的后背已经湿透。“以前,我们80%的时间都耗在了填表格、做台账、迎检查上,大家自嘲是‘表哥表姐’。”她说。
改变始于2024年初,省里制定为基层减负赋能“1+N”方案,针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等9个方面的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
2024年以来,湘潭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清理2.1万块违规挂牌,研究确定6个专项考核约100个指标,较省级指标精简120多个。干部们终于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了解民情、服务群众。
如今,社区服务大厅,墙上密密麻麻的牌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的服务清单;干部们的谈话内容,从“材料准备得怎么样”变成了“王阿姨的慢性病药送到了没有”。
2024年5月,雨湖区全面取消社区干部传统“全员坐班”模式,每天安排1至2名干部值班,其他人员下组入户、发展生产、协调矛盾等,重点走访困难群众、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同时,社区干部报酬普涨,人身意外险、体检全覆盖等暖心举措,让基层干部更有奔头。“今年省考再次拓宽了社区干部进编制的机会,让我们心里暖暖的。”杨闰萍说,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就是为基层赋能,大家做起事来也更有动力。
杨闰萍与居民马莉相互叮嘱对方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正是有了一项项减负政策的落地,才有开头的一幕。“社区三分之一以上为60岁以上的老人。”社区干部粟荡告诉记者,老旧小区、老人又多,更需要社区干部没事就到老人家里问候一下,哪怕是讲几句话,他们就很开心。
“社区这些伢子、妹子客气得很,都是笑脸相迎,跟我们解决问题很高效,从不拖泥带水。”73岁的居民周建华说。站在旁边的妻子郑爱萍忍不住插话:“住在这里,幸福指数很高,退休生活丰富多彩,每天都很开心。”
桃源路社区属于老旧小区,也是央企五矿二十三冶一公司的家属区,小区里住的大多是企业退休老人,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我女儿总想接我去长沙住,我不去。这里都是老同事,社区干部又跟子女一样,我才不愿意搬家呢!”81岁的居民陈艾微说。
暮色渐沉,结束了一天的奔忙,杨闰萍踏着路灯的光影踏上归途。“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刀刃上,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杨闰萍说。
杨闰萍下班的背影。
回到办公室,杨闰萍翻开民情日记本。灯光下,页面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的事项,一件件打上了勾。她揉着发酸的小腿,手机突然响起——女儿发来消息:“妈,今天微信步数接近两万步,又是第一!给你点赞!”
杨闰萍笑着锁上办公室的门。窗内,桌椅空荡;窗外,蝉声未歇。她知道,减负减掉的只是表格,而增添的是扎根大地的脚步和直抵人心的温度。
执行策划:周逸峰
统筹:刘玉先 翁子茜 邓琴
文稿撰写:凌雨晴
编导/摄像:龚子杰 郑玉焓
设计/后期:彭婧 郑玉焓
监制:徐琼
系列报道:
来源:红网
作者:刘玉先 凌雨晴 龚子杰 郑玉焓 彭婧 邓琴 翁 子茜
编辑:刘惟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