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平
在文人笔下,竹子常被描绘成一种纤细与瘦弱的植物。然而,当临湘市羊楼司镇的竹摇椅占据全国85%市场份额,当竹炭板材叩开高端钢琴制造的大门,当竹简文创年产值突破千万,当外贸竹企乐轩家居的竹床、竹桌、竹椅漂洋过海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素有“竹器之乡”“竹都”美誉的临湘,其楠竹早已褪去文人的风雅意象,蜕变为驱动县域经济的“绿色金矿”。
从山地竹林到全球市场,临湘竹产业的崛起本质上是一部“韧性生长史”。这个湘北县城以56.8万亩楠竹、直接带动6万人就业、年均吞吐60万吨竹材、创造45.8亿元年产值的实践,书写着县域经济的生长传奇:它用竹节般清晰的逻辑证明,资源禀赋是起点而非终点,唯有在约束中锻造韧性,才能实现从“竹材”到“黄金”的价值跃升。
曾几何时,坐拥广袤竹林的临湘也面临“资源围城”困境:传统竹制品停留在篾篮、篾篓、竹席、扁担等一些低端产品。但当地并未被束缚,他们不断在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上寻找突破口——数控雕刻机与传统竹编技艺的融合,让竹制品从粗糙走向精致;竹粉新材料的技术突破,将竹材应用拓展至高端领域;多个竹纤维复合材料项目落户,寻找到多维度拓展“以竹代塑”新空间。这种转型本质是将竹子的物理韧性转化为产业创新韧性:通过技术赋能激活资源潜能,证实县域经济发展不应依赖单一禀赋,而应在困境中寻找创新支点。正如竹子在风雨中弯曲却不折断,临湘竹产业在资源约束下重塑竞争力,走出了“约束条件也是创新支点”的辩证之路。
600余家竹企在临湘构建起完整生态圈:从竹材采运、设计研发到精深加工、电商物流,形成竹木家居创新创业园、笋竹食品冷链物流园、竹类交易物流园、中国竹艺城,以及传统产品加工中洲片区、尖山片区——“三园一城两片区”的产业矩阵。龙头企业如大为竹业、创新竹业引领方向,中小竹企如竹鞭般输送养分,共同编织起相互支撑的产业格局。这种“竹林式共生”给县域经济带来的启示:单一龙头往往意味着风险集中,唯有培育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生态网络,通过分工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正如竹林中竹根相连、竹杆相依,临湘竹产业正是以协同进化构建起韧性基底。
今年7月,由临湘市牵头制定的竹摇椅、竹制烤火桌等团体标准的落地,标志着产业从无序竞争迈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湖南大为竹业以72道工序、40余项专利为支撑,将非遗竹艺与人体工学结合,让产品从湖南“劳模工匠产品专柜”走向上海竹博会金奖领奖台。这背后是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的跨越:标准化为品质筑基,品牌化为价值赋能。临湘发展竹产业的实践证明,一根竹子想要撬动大产业,县域产业想要跻身全球价值链,必须摆脱低端加工路径,对接国际标准与需求,以标准树标杆、以品牌创溢价,让“品质”成为核心竞争力。
临湘构建“政策驱动、金融赋能、科技强基、三产融合”的支持体系:出台金融扶持、创新供地机制、降低厂房租金,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良性模式。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各方力量,让大家共享发展红利,稳定供应链源头。这种精准施策如同为竹林生长提供沃土——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而是通过搭建平台、破解痛点,让企业在政策红利中自主成长。事实证明,县域经济的韧性突围,需要政府当好“园丁”,以制度创新培育良好的产业生态。
临湘竹产业的崛起,是一种韧性发展哲学的胜利:它以竹子为喻,诠释了“根扎本土、胸怀寰宇”的生长智慧——既深挖资源潜力,又拓展国际市场;既以柔性适应变化,又以创新坚守本质。这种“竹式生长”法则正在成为县域经济的启示录:面对发展道路上的诸多不确定性,唯有像竹子般深扎根系、协同共生、柔韧创新,才能将乡土资源转化为独特的竞争优势,在价值高端化的道路上,让“竹”的绿意持续绽放“金”的光芒。
当更多县域产业能够读懂临湘“韧性楠竹”的生长哲学,或许就能在产业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破局之道。
来源:红网
作者:岳平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