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为调动青年社科人才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和激情,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良好氛围,壮大湖南优秀社科人才队伍,湖南省社科联与湖南红网联合推出《湖南智·青春志》专题报道。
【人才档案】
李锐,湖南大学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多家SSCI期刊编委、国际Springer等出版社图书外审专家。研究领域为外语教育学、数智外语教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全球ESI前1%高被引2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美国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英国科睿唯安国际人文社科同行评议奖,获评湖南省“湘江青年社科人才”。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杨 长沙报道
AI自动批改外语作文,游戏辅助背单词,智能口语陪聊……走进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李锐的实验室,一系列充满“科技感”的外语教学工具,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外语课堂的面貌。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李锐。
这一切,都来自李锐在教学第一线发现的“秘密”。当传统课堂留不住学生注意力时,他选择用科技玩转外语教学。从纸上推演到课堂实战,从破解难题到文化出海,李锐带着团队硬是闯出一条AI+语言教学的新赛道。
从“低头族”到“抬头学” 理论构建新范式
传统课堂“低头率”越来越高,学生手机里的语言学习APP却层出不穷。长期在一线教学的李锐敏锐地捕捉到“00后”学生与数字化工具天然亲近的行为模式。
“外语教育必须突破‘黑板+课本’的旧范式,转向AI+技术赋能的新路径。”李锐意识到,问题背后蕴藏着变革的契机。
李锐迅速带领团队,从心理语言学、教育技术和外语教育学的交叉视角切入,将研究精准锚定在“数智外语教学”这一方向上。
经过8年攻关,李锐的研究结出了硕果。阶段性研究成果发表国际SSCI论文近40篇,其中语言学全球第一期刊3篇、第三和第七期刊各1篇,被斯坦福大学评选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为国际学界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提升了我国应用语言学的国际影响力。
李锐团队尝试建构立足中国语境、兼具理论深度与应用价值的“数智外语教育创新扩散模型”,为AI技术大规模、常态化融入外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有力推动了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
理论性突破中,最令李锐自豪的是提出的“三元协同机制”。“我们团队率先将数智外语教学与循证方法论深度融合,创新提出技术研发端(算法工程师/产品设计师)-教育实践端(教师/学生)-制度保障端(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三方协同。”
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模型,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理论建构的空白,成为撬动变革的核心支点。
突破“三重困境” 数智方案助力教学一线
理论研究是指南,解决实际问题才是落脚点,李锐的目光始终聚焦在教学一线的核心痛点。
“理想的外语师生比应是1名老师对应5-8名学生,现实中1名老师对应50余名学生却比比皆是。教师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这正是数智技术可以发力的地方。”李锐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瓶颈。
为此,李锐团队深入探究数智技术提升教学绩效的深层原因,提炼出“循证设计-动态适配-效能评估”的闭环发展路径。这套方法论强调基于证据进行工具设计,根据教学场景和学生反馈动态调整应用策略,并最终科学评估效能,确保技术应用真正服务于教学提质增效。
目前,李锐主持的多项课题成果已在湖南大学及省内多所中学落地生根。从教师培训赋能、教学平台优化到智能写作辅助系统开发,这些成果显著提升了外语教学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赢得了师生的认可。
李锐团队的研究成果也获得国际著名高校及权威学术机构的肯定,推动中国“数智外语教学”理念走向世界应用语言学界前沿。
然而,科研之路绝非坦途,尤其在AI+语言教育这一跨学科新兴领域。李锐坦言早期曾深陷“三重困境”:不同学科方法论冲突导致研究路径模糊不清;专业术语壁垒使得跨学科团队沟通效率低下;协同资源不足严重制约了研究成果的转化速度。
这些瓶颈曾让项目申报和成果推广步履维艰。
转机在2024年降临。李锐入选湖南省“湘江青年社科人才工程”,获得了宝贵的专项资金与政策资源支持。这如同一个强力杠杆,撬动了整个科研生态。
在湖南省社科联的协调下,李锐团队成功整合了澳门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岭南大学等海内外知名学者资源,系统性地组建了一支涵盖外语教育、认知心理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的“精锐部队”。
“这个团队对我来说是一个宝藏。”李锐感慨道,“它不仅是模型构建与应用验证的坚实后盾,更极大地增强了我在‘数智人文’融合道路上的信心。”
有了强大团队支撑,研究项目加速推进。李锐带领研究生深入湖南各地高校和中学,开展“AI外语教学工具使用现状与需求”调研,直面一线教师在工具选择、使用障碍、技术焦虑等方面的真实痛点。
这些沉甸甸的一手数据,为科研过程提供了事实依据,也直接催生了更贴合本土需求的教学工具优化方案。
同时,李锐积极奔走于省内各高校讲座,帮助提升教师们把AI融入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这些经历让李锐深刻领悟到:“社科研究不仅要有‘理论的高度’,更要有‘行动的温度’。”
建言未来育沃土 数智赋能教育与文化新图景
基于自身突破困境的实践和团队成长的经历,李锐对如何进一步激发青年社科人才的科研活力有着深入的思考。
李锐认为,湖南在青年人才支持方面已打下良好基础,未来可在两个维度持续发力。
一方面,完善跨学科平台建设。推动高校设立“语言与智能科技实验室”“教育科技创新中心”等化跨院协作平台,为青年学者打通AI、人文、教育等融合路径提供制度化通道。
另一方面,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大力打通高校与产业界的“旋转门”,鼓励教学类研究成果与企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携手,共建场景化试点项目,实现从“论文”到“平台”再到“产品”的衍生与落地。
展望未来,李锐和他的团队目标清晰而坚定:继续深耕“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核心议题,深入推进理论深化与成果转化,探索AI语言技术在高校课程建设、教师能力提升及学生自主学习支持中的系统应用。
不仅如此,李锐还将眼光投向更广阔的文化舞台,“我希望能结合外语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湖湘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研究,讲好具有全球表达力的湖南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王杨
编辑:翁子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