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为调动青年社科人才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和激情,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良好氛围,壮大湖南优秀社科人才队伍,湖南省社科联与湖南红网联合推出《湖南智·青春志》专题报道。
【人才档案】
袁宝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与产业绿色发展。入选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湖南“湘江青年社科人才”培养对象。2023年和2024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2024年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国家自科基金1项、省级课题5项。在《南开管理评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产业经济研究》、Technology in Society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多篇研究报告被《决策参考》等刊录。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志雄 长沙报道
盛夏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树木葱郁,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袁宝龙的办公室窗明几净,书架上排列着各类产业绿色发展的前沿著作。专注于区域与产业绿色发展研究,袁宝龙的学术轨迹始终与湖南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宝龙。
一颗“绿色种子”的破土与生长
回溯学术起点,袁宝龙的“绿色情结”,萌芽于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的一环。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亟需在公共政策和相关制度设计方面寻求创新和突破。
应地方发展所需尽个人所能,袁宝龙决定将研究领域聚焦于低碳公共政策。
两年后,2009年那个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让袁宝龙的研究领域一下成了热门。那一年,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成为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及环境科学等学科讨论的热点话题。
后来,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色低碳发展成为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方向,袁宝龙沿着这条道路深耕不辍,一直围绕区域与产业绿色发展开展研究,也包括微观领域的企业环境管理、绿色技术创新机制等。随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他加入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管理学科团队,研究版图日益丰盈。
让学术智慧转化为发展动能
袁宝龙主要是做理论研究的。理论研究往往是探寻管理行为的一般性规律,研究结论通常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理论研究的生命力,在于促进学科进步和地方经济发展。
例如,袁宝龙团队曾以高耗能制造业企业为例,从企业ESG(环境管理、社会责任、内部治理)实践的角度揭示了其对企业创新过程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且探讨了绿色金融、人力资本、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性赋能作用。
“湖南是钢铁、石化、有色冶金等高耗能产业大省,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对湖南高耗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具有一定的决策支持。”袁宝龙说,理论研究能够为社会服务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袁宝龙参与了许多湖南的智库类课题。例如,在如何以产业生态理念推动湖南省园区转型升级的智库项目中,袁宝龙在省内外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以产业生态建设规划为统领,推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智慧运营平台体系为载体,提升园区赋能能力;以良好科技创新生态为驱动,增强园区产业创新能力;以组建产业生态联盟为抓手,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以优化园区空间布局为途径,提升园区协同联动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为推动湖南省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决策支持。
在田野实践中汲取力量
学术之路并非坦途。袁宝龙坦言,早期缺乏丰富的实践领域调研资源,研究问题的理论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性难以兼顾。
“青年学者早期面临职称评审的巨大压力,往往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理论研究之中,这是能够理解的,毕竟这是开拓研究领域、锤炼理论功底的黄金时期。”袁宝龙说,随着职业生涯的推进,应该逐步将理论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并尽可能多地参与基层调研和智库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一定的智慧。
从文献到文献,跨不过理论到现实需求间的沟壑。“缺乏对企业、政府一线现实问题的关注和调研,导致很多理论成果难以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袁宝龙说。
湖南省社科联发起的“湘江青年社科人才”培养工程,通过科研项目、决策咨询、成果推介、学术交流等方式,搭建高校科学研究与政府、企业需求对接的桥梁。袁宝龙介绍,该工程采用“实务部门提需求,高校科研人员提方案”的创新模式,精准对接政府、企业的现实难题与学者的研究专长。
参与地方服务,也让袁宝龙学到了很多实践管理方面的优秀经验,为他开展典型案例研究提供了重要帮助。他曾参与一项关于“同心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课题,调研足迹遍布益阳、张家界、湘西自治州、衡阳等地乡村,深入田间地头,思考和探讨统战资源如何更好地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他和团队还赴浙江、贵州等地“取经”。“广泛的调研,才能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他深有感触。
绿意盎然的学术担当
谈及青年社科人才的成长,袁宝龙强调厚积薄发:“社科人才的成长需要较长时间积累,不宜拔苗助长,尤其理论研究,需要较长时间深度思考才能有创新性成果。”他建议湖南进一步完善支持体系,建立良好的“传帮带”机制,鼓励社科领军人才与青年社科人才组建团队,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助力青年社科人才成长;在优秀成果推介等方面设立青年学者专栏;在科研成果奖评选中单列青年学者成果等,给予优秀青年社科人才更多的成长机会。
面向未来,袁宝龙的研究蓝图清晰锚定湖南所需:一方面,紧扣“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与“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展突破性低碳技术创新机理与实践研究,为湖南培育壮大绿色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另一方面,聚焦乡村振兴,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为全面推进美丽湖南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志雄
编辑:李丽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