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周昂 长沙报道
不远处,长沙地铁1号线的轨道如潜龙般在城市下方穿行,洪泽凯站在位于长沙天心文化(广告)产业园的电竞公司会议室的落地窗前,目光所及是随地铁节奏搏动的都市图景。楼下就是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电子竞技分会——“上下楼即上下游”的布局让资源在电梯间流转,让他的创业成本折半,合作机遇翻倍。这样的场景,正在天心区悄然重构青年创业的底层逻辑。
“创就新蓝图·天心青能量”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专场活动现场。
7月2日,天心区举办“创就新蓝图·天心青能量”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专场活动,现场发布《天心区支持大学生创业若干措施》,向大学生们发出“心动的信号”。
2025年,1222万高校毕业生涌入社会。当各地仍陷于“落户补贴”与“购房优惠”的初级竞争时,天心区抛出了更具野心的答案:用生态思维重构人才引力场。
“幸福通勤”背后的空间革命
性价比超高、家具家电齐全、房租800元到1400元不等……一套名为“UP创客”的青年人才公寓最近火了。首批60套房源开放申请后,报名人数瞬间爆满,这一现象揭开了天心区人才战略的底层密码:当下的年轻创业者选城市,就像挑对象一样,既要看经济适用度,更要看生活幸福感。
该项目是天心区实施青年人才公寓保障计划的一部分。1000余套青年人才公寓由北向南梯次布局于外滩片区、省府片区、南部融城片区,将为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提供最长6个月的免租优惠。
“UP创客”青年人才公寓(悦居新苑)项目。
天心青年人才公寓实拍图。
这一措施绝非简单的住房供给,而是深度融合了“幸福通勤”的理念。
根据《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通勤距离小于5公里是获得通勤幸福感的关键阈值。而长沙在这一指标上表现优异——2023年,长沙5公里内通勤人口占比达54%,在特大城市中排名第四,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地铁1号线作为贯穿天心区的大动脉,其站点周边形成了一系列功能复合的城市节点。天心区巧妙地将人才公寓嵌入这一交通网络,使青年人才能够享受足够的便捷。
更重要的是,这种布局创造了“15分钟生活圈”——以公寓为圆心,5公里半径内可覆盖工作、商业、文化、休闲等全要素生活需求。
首批招募的60套房源,既有单身公寓,也有一居室、二居室,可为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提供最长6个月的免租优惠。
而人才公寓只是天心区创业扶持体系的“冰山一角”。在这里,创业者可以享受最长3年的“零成本”办公空间、5个亿的创投基金支持、每年200万的贷款贴息、全省首个“政务+产业+高校”大学生创业服务总平台带来的13项高频事项“一键通关”。
从解决住宿问题的“第一站”,到陪伴企业成长的“全程服务”,天心区用一套环环相扣的扶持政策,向青年创业者传递着一个明确信号:来这里,你只管专心创业,其他的交给我们。
孵化器的“三级火箭”设计
在长沙天心文化(广告)产业园,一场特殊的“孵化实验”正在上演。
走进园区,1400多家企业构成的产业生态形成了一股让人难以忽视“创业气场”。
长沙天心文化(广告)产业园主楼。
坐落于长沙天心文化(广告)产业园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共设置苗圃工位210个。
长沙映山电竞文化发展公司创始人洪泽凯算了一笔账:“入驻孵化基地后,房租物业一年节省近10万元,创业成本直接砍半,但获得的资源却翻了几倍。”更让他惊喜的是,公司楼下就是中国通信工作协会电子竞技分会,这种“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布局,让初创企业能够快速融入产业生态。
新建设的孵化基地专门为大学生创业者预留了30%以上的免费办公空间,从适合“单兵作战”的苗圃工位,到满足团队需求的独立办公室,再到配备专业设备的共享会议室,各种空间形态应有尽有。
这种“量体裁衣”的空间配置,让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团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小窝”。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还设有独立办公室。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共享会议室。
此外,天心区还结合区域产业优势,通过“大学校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产业园区”的三级跃迁体系,让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平稳完成从“实验室”到“写字楼”的过渡。
“高校科研优势、园区孵化功能、产业市场需求在此串联。”长沙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杨现锋道破关键。天心区构建的已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让创新血脉畅通的产业循环系统。
长沙理工大学毕业生黄旺创立的麦粒软件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过政策申报,其获得了创业补贴、研发奖补、平台对接等全方位扶持,使公司能够更专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打磨,而不必过多担心资金和运营上的压力。
目前,麦粒软件已被国家科技部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谈到长沙的创新创业环境,黄旺感触很深,他希望更多和自己一样“空有技术却不懂市场运作”的青年,能够在这样的孵化圈里找到发展空间、实现创业梦想。
“成长合伙人”:服务哲学升维
“90后”店主何欢的拾壹书店藏在天心阁小巷,创业导师指导的短视频引流与文创开发让小店收获了流量和口碑。这印证着天心区人才竞争范式的质变——从政策供给者升级为“成长合伙人”。
“创业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需要陪跑员降低试错成本。”天心区大学生创业导师邵楠的比喻精准呼应长沙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部署。当政府化身“物业管家”,提供资源却不干预经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服务哲学,比真金白银更具黏性。
为首批21名天心区大学生创业导师颁发聘书。
“以前我们创业是真‘摸石头过河’,现在我要把摸过的石头都标出来。”邵楠说,多数创业团队都会遭遇资金筹措、市场开拓、成本管控等难题,导师要做的就是分享踩坑经验、搭建资源网络、找准市场需求,帮助企业把收入做大、把成本做低。这种“授人以渔”的辅导方式,正是天心区创业导师团的缩影。
在天心区,像邵楠这样的创业导师共有21位,他们组成了一个“超强辅助天团”——既有优秀企业创始人帮助解决管理难题,还有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负责人分享融资诀窍,更有律师把关合同风险、会计师规范财务流程,这种“全科医生式”的辅导,让创业者能快速补足短板。
21位创业导师组成了一个“超强辅助天团”,进一步丰富创业指导服务供给。
何欢就是受益者之一。她经营的拾壹书店藏在天心阁旁的小巷里,客流量一直上不去。在创业导师指导下,她自学短视频引流、开发文创产品、举办读书沙龙,小店渐渐有了人气。“导师不仅教方法,更帮我申报了‘青年小店’扶持政策,这种实实在在的帮助太重要了。”
“只要你有好创意,拎包就能创业。”放眼当下,天心打出的这句slogan,含金量还在上升,背后更深层的意义是一套“既给自由又给支持”的服务哲学。
正如一位创业者感叹:“选城市如选合伙人,不能只看投资额,更要看能否共同成长。”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合作建设、实习就业战略合作以及天心区创新创业基金的签约仪式,为大学生们搭建全方位创业链条。
当“拎包创业”的slogan照进现实,天心区揭示着人才竞争的本质迭代:政策比拼终将让位于生态竞赛。这里没有简单粗暴的财政较量,而是以通勤半径丈量生活品质,用产业链条激活创新基因,借陪伴式服务消解创业孤独。
“你的梦想有人懂,你的奋斗有人陪”——这或许才是城市与青年最深的契约。当无数个洪泽凯、黄旺、何欢在此把技术火花酿成产业篝火,天心区书写的不仅是人才政策,更是一部城市与青年相互成就的启示录。
来源:红网
作者:周昂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