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住湘江边⑥丨橘洲零碳岛,总引“我辈复登临”

来源:红网 作者:王杨 张必闻 编辑:何佳璐 2025-08-16 19:30:40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一江碧水向东流,唯湘江逆势北去。此刻凝望,那山、那水、那人。青山如黛,碧水长流。

这流淌于山水之间的,不仅是一幅自然画卷,更是惠泽千家万户的生态福祉之源。九百公里湘江奔涌不息,以其丰沛滋养着六千五百万湖湘儿女。

历经治理与重生,今日之湘江,挥毫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壮丽实践篇章。江滩上孩童追逐的明亮眼眸,渔民手中沉甸甸的“生态饭碗”,市民岸边舒展的由衷笑颜——每一个生动瞬间,都是湘江生态治理成效刻下的最真切的幸福回响。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杨 张必闻 长沙报道

在像冯叶一样的老岛民眼中,橘子洲宛如传说中的那条长带,漂浮于湘江之上,一头系住千年城池的沧桑变迁,一头挽住麓山脚下的安澜清波。

一年前的八月,橘子洲获评全国首个“零碳江岛”,这条承载湖湘文脉的“长带”又多了一重身份——“生态绶带”。

又是炎热八月,晚风将天边的云霞揉进碧波,微型风力发电机随风转动,新能源小火车在林荫道上来回穿梭,“橘洲号”新能源游轮在湘江中光影交错,漫步道上几名市民正活力夜跑……

2024年8月,橘子洲获评全国首个“零碳江岛”。

橘子洲已然化身为绿色、健康、时尚生活的鲜活样本。现任橘子洲景区管理处团支部书记、办公室副主任的冯叶说:“透过这番场景,仿佛看到了未来。”

功能之需:零碳之路的必由之径

2024年8月14日,橘子洲零碳能源体验厅试运营,开启了橘子洲的碳管理进程,标志着橘子洲成为全国首个江岛零碳区。

消息传来,世代栖居于橘子洲的冯叶一家难掩激动:“全国首个好啊,可这‘零碳岛’到底是啥?”

根据中国投资协会发布的《零碳岛屿评价标准》,零碳岛屿需通过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实现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全面低碳化,并依托数字化管理,最终达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吸收量的自我平衡。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湖南省双碳研究院院长李科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零碳生活’是‘低碳生活’的进阶版,本质都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

其实,零碳概念并非新生事物。

2002年,英国伦敦贝丁顿社区建成全球首个零碳社区;2010年,上海的世博零碳馆作为中国首座零碳公共建筑投入使用。此次全国首批“零碳岛屿”标准试点共三个,除橘子洲外,还有福建湄洲岛与广东担杆岛。

然而,作为江岛的橘子洲,因地形狭长且分布大量文物保护建筑,无法直接复制海岛模式,必须走出一条特色路径。

“我们主要通过电力降碳、管理降碳、自然固碳三管齐下,实现碳的相对零排放。其中,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核心。”湖南湘江新区经济发展局环资与能源处处长黄婕介绍。

湘江流域的“风”和“光”点亮了橘子洲的灯与景。

过去,橘子洲电力依赖传统电网,绿色电力占比有限,而化石能源发电正是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

为此,国网长沙供电公司创新提出湘江流域“风光”互补清洁能源方案,将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与智慧配电网有机结合。

具体而言,“橘子洲向西,有长沙宁乡的能创麦田分散式风电场;向南,有湘潭的大唐黄土咀光伏电站。通过绿电线路,两个电站的绿色电力可以直供橘子洲。一个选风电,一个选光伏,两种类别的新能源交叉互补,提高电力供给稳定性。”国网长沙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杨浩康介绍。

同时,橘子洲通过紧凑型智能开关柜技术、配电智慧站房改造、柔性配电网建设等方式,构建起新型智能电网。

如此一来,湘江流域的“风”和“光”,便点亮了橘子洲的灯与景。

生态之变:从孤岛渔村到江心绿洲

与如今的开放景象相比,过去的橘子洲更像一个闭塞的孤岛渔村。

“岛上有几十家企业,管理没那么规范,在混乱中生出一股烟火气。”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冯叶回忆。

橘子洲景区管理处团支部书记、办公室副主任冯叶为研学的同学们讲解橘子洲的人文历史。

那时的橘子洲,工厂烟囱林立,农田阡陌纵横,民居错落杂陈,房前屋后种满橘子树,几间旧公馆洋房混杂其中,整体显得格外拥挤。

“作为景区,岛上的橘洲公园却占地不大,入园还需几块钱门票。而且那时候橘子洲的地势低,每年涨水时,岛上总要被淹一回。”冯叶说。

变化始于2003年,橘子洲启动了“移民”工程。3700多户、38000多名居民整体搬迁至湘江西岸的枫林绿洲、橘洲新苑等小区,既摆脱了水患困扰,也为更规范的景区管理腾出了空间。

2009年4月,提质升级后的橘子洲景区免费向市民开放。绿化面积从4公顷扩展至65公顷,绿化覆盖率达85%。

“橘子洲的自然固碳基础一直都不错,优化后的植被与古树共同编织出‘自然固碳网’,显著提升了全岛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湖南省碳达峰碳中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繁说。

2006年的橘子洲。

翻开2006年的航拍图,橘子洲还有些黄秃秃;再观当下实景,已是满目绿油油。

靠水吃水的岛民们擅长捕鱼,橘子洲餐饮发展的变化让冯叶印象深刻。

“小时候,岛上遍布着吃鱼的大排档,流行吃黄鸭叫。每到晚上或节假日,店里就挤满了人。可惜人潮散去后,餐馆常将厨余垃圾直接倒入湘江,那时人们的环保意识还很淡薄。”冯叶说。

如今,橘子洲的烟火气依然浓郁,臭豆腐、浏阳蒸菜、茶颜悦色等湖湘特色餐饮一应俱全。不同的是,餐馆厨房已经进入了“全电力时代”,减少了液化气的使用,有效降低了碳排放。

最让冯叶感到便利的,莫过于交通的巨变。

“小时候进出岛非常不便,要么坐船要么骑摩托车。”即使2009年冯叶考入景区参加工作时,仍需乘车到橘子洲大桥中段,再步行几公里上岛。直到2014年地铁开通,日常上岛才真正变得方便。

如今,进出岛的交通方便多了,岛内交通也持续向绿色化转型。

自去年10月起,橘子洲观光小火车已全部实现纯电化运行;今年7月4日,湘江首艘新能源豪华游轮“橘洲号”也正式投入运营。它们与逐步纯电化的市政、作业车辆共同构建起低碳交通体系。

那些液化气罐、燃油小火车和燃油游船,逐渐成为记忆里的片段。

橘子洲上的微型风力发电机。

据国家电网数据,橘子洲零碳能源体验厅开馆后,橘子洲全年用电量约1040万千瓦时。综合考虑游客、游轮、燃油汽车等碳排放,全年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约8368吨。

“橘子洲用电全部采用绿电,减排约5946吨;植被固碳减排约1052吨,限制燃油车上岛可减排约248吨。体验厅户外并网新能源设施减排约11.5吨。全年净排放量将降低至约1110吨。”杨浩康说。

在电力降碳、管理降碳、自然固碳等多项举措下,橘子洲已经基本实现零碳目标。

时代之印:零碳生活的风尚引领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这是《渔歌子·荻花秋》中描绘的生活场景。

千年前,橘子洲头曾是文人墨客秋夜垂纶、蓬舍饮宴的隐逸之地,墨香与渔火交织,勾勒出超脱名利的田园诗画。

时序更迭至2025年,这幅渔樵隐逸的生活场景被蓬勃发展的零碳生活场景所取代。红色文化基因与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合,成为最鲜明的时代印记。

唐生智公馆旁,矗立着现代科技感十足的橘子洲零碳能源体验厅。

看似是普通建筑,实则暗藏玄机。它“头顶”光伏瓦片,“身披”光伏幕墙,周身环绕着光伏步道。一旁形似DNA螺旋的艺术装置,实则是风力发电机。当风速达到2.5米/秒时,螺旋叶片便翩然转动,将自然动能转化为清洁电能。

不远处,光伏观光车站利用顶棚的光伏板为站内照明和灯箱供电,为游客营造绿色低碳的交通与休憩空间。

光伏休憩亭可以为市民和游客的手机充电。

最受年轻游客追捧的,当属体验厅旁的发电健身单车——骑行者在大屏显示的虚拟橘洲赛道上竞速,实时数据显示速度、距离、消耗热量及发电量,将人体动能转化为电能,让“运动发电”的科技互动成为新风尚,“潮酷”味十足。

发电健身单车。

“游客通过声光电设备互动、沉浸体验、体感交互等直观感知‘零碳’生活理念,体验先进的零碳能源技术,树立全国绿色零碳领域的典范。”杨浩康介绍。

冯叶感慨地说:“谁能想到,曾经与流行趋势靠不上边的渔村孤岛,如今引领着未来生活潮流。”

她的记忆中,橘子洲是相对落后的,橘子洲百货商场是岛上唯一能买到新物件的地方,世面上流行的日用百货,都要靠商场的店员到外面进货。

如今,每年上千万游客来到橘子洲,零碳生活示范场景成为必打卡地,人们在这里感知未来。

橘子洲获评国家5A级景区后,集生态、旅游、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每年都会涌入千万人次的游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长沙“客厅”,展示着千年文化积淀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完美交融。

“老岛民们主动将‘自家客厅’让渡给公共空间,只会偶尔回来看看。”冯叶笑着说,“更重要的原因是,近年来,湘江风光带不断提质改造,形成了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住在江边的老岛民们喜欢去那里休闲娱乐。”

长沙“一江两岸”灯火璀璨。

当无人机视角从橘子洲缓缓拉升,两岸天际线尽收眼底:河东江畔高楼迭起,霓虹闪烁,点亮“一江两岸”;河西岳麓山脚下建起大学城,续写千年弦歌;市民们在湘江边下棋喝茶,休闲散步,过着惬意的生活。

自晋代沙洲初成,橘子洲的变迁一直是时代的缩影。

从朱张会讲的人文鼎盛、明清渡口的商贸繁荣、民国领事馆区的异域风情,再到全国首个江岛零碳区,橘子洲始终与长沙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如今的橘子洲,以其独特的零碳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着无数人游览。

每一次登临,都不只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眺望。

相关链接:

我住湘江边① | 蓝山天犬岭 一滴成势奔洞庭

我住湘江边② | 潇湘合流处 绿染千年文脉

我住湘江边③丨绿净不可唾,山明水秀是衡阳

我住湘江边④丨清水流过钢的城,卷走湘江最深的叹息

我住湘江边⑤丨咽喉要冲竹埠港 烟尘散尽见清波

来源:红网

作者:王杨 张必闻

编辑:何佳璐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42/50/1520552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