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峰 通讯员 李大升 肖扬琳 徐鲁湘 怀化报道
2025年盛夏,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一纸公告让靖州沸腾——“靖州茯苓”正式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是继2014年原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后,这颗“土疙瘩”赢得的又一项国家级殊荣。
在靖州茯苓贸易大市场,日均200吨的交易量让这里常年人声鼎沸。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卸货搬运,往来商户络绎不绝,空气中弥漫着特有的药香。
“2025年‘湘靖28号’菌种订单突破4600万包,全产业链将突破百亿。”靖州茯苓协会会长王先有眼中闪烁着光芒。2024年茯苓全产业链实现综合产值81.59亿元。与茯苓打了60多年交道的他,见证着这座深山小城让“土疙瘩”裂变为百亿级产业集群的故事。
茯苓交易大市场内,交易热火朝天。(陈俊名摄)
历史回响
千年药香凝成市场基因
初秋,清晨五点的靖州茯苓贸易大市场,空气中弥漫着特有的清冽药香,数百袋码放整齐的茯苓堆成了小山。来自甘肃兰州的商户王民权正在验货,“这是我来靖州拿货的第六个年头了。”他抚摸着饱满的茯苓块茎感叹道,“记得第一次来还是在老市场,现在的新市场更智能、更规范!”
据清直隶靖州志记载,早在明代中期,靖州就有人发现大量野生松茯苓并开始入药。地处雪峰山与云贵高原交汇处的靖州,因独特的紫色页岩土壤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孕育出“皮褐如铁、肉白似玉”的茯苓珍品。
“1968年至1974年,靖州组建选育茯苓菌丝种课题组,配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功选育出中国首代茯苓纯菌丝种。”靖州茯苓协会会长王先有指着泛黄的老照片讲道。自此,这个从野生茯苓中率先在全国选育出的茯苓纯菌丝种“5.78”,开启了茯苓人工繁育的新纪元。
工作人员正在恒温培养室内摆放菌包。
茯苓科普基地的展陈印证着茯苓产业的进阶:1988年靖州茯苓多糖厂成立,开启精深加工时代;1994年中药材市场建成,奠定交易枢纽地位;2009年“湘靖28”新菌种问世,产量提升30%;2013年该菌种搭载神舟十号进行太空诱变育种,实现了从深山到太空的跨越。
千年积淀换来厚积薄发。2020年,靖州茯苓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4年,茯苓深加工产品斩获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2025年,与贵州茅台同登首批“中国消费名品”榜单。如今,这座“中国茯苓之乡”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茯苓集散地,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全国唯一的“茯苓价格指数”信息发布平台。
“十方九苓七出靖州。”王先有望着市场电子屏上跳动的交易数据说。每天,200多吨茯苓从这里发往全国,延续着千年药香的传奇。在智能化交易大厅的另一端,新一代“湘靖28号”菌种正整装待发,即将奔赴全国各地的种植基地,续写这段从山林沃土到国际市场的蜕变之旅。
五里冲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产业跃升
三产融合激活生态价值
走进靖州产业开发区,不起眼的“土疙瘩”在智能化生产线上脱胎换骨。洁白的茯苓丁、茯苓卷鱼贯而出,随后被制成面条、面膜、茶饮等30余种产品。在国苓科技的展示厅,四大产品线令人目不暇接——从茯苓多糖口服液到茯苓面膜,从药膳食品到日化用品,不起眼的山林珍品在这里实现了价值的几何级增长。
“靖州茯苓的好处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其产业链我觉得当前在湖南省中药材领域的完整性排在前列。”补天健康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朝东感慨道。这位在靖州深耕二十余年的产业见证者,亲历了从原始种植到全产业链开发的跨越式发展。如今,该集团已构建起涵盖新药研发、生物制药、健康食品、美容化妆品等多元业态的大健康产业体系。
产业融合的触角早已延伸至田间地头。在渠阳镇三和村马园万亩示范基地,“三层剥离、多权叠加”的立体种植模式令人称奇——地上松树挺拔,地表皇菊丛生,地下茯苓潜藏。这种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更通过“中药材+林下经济+研学康养”的融合发展,构建起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工人们穿梭其间,既管护药材,又接待研学团队,一人多岗、一地多收成为常态。
在甘棠镇五里冲基地,杨梅幼林下套种茯苓的创新实践,既节约土地又形成生态循环——茯苓采收后的基质成为杨梅树的天然肥料,实现“一地双收、生态共赢”。
这种融合发展的“靖州模式”正在释放乘数效应。通过电商平台,茯苓产品销往全国;通过文旅融合,打造了集加工观摩、药膳体验、康养度假于一体的产业链;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了2个抗癌新药和6个国药准字产品。2024年,靖州主导制定的《中医药-茯苓》ISO国际标准正式颁布,让“靖州标准”走向世界。
“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换路径,扎实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通过采取劳务合作、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入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能够赚流转‘租金’、挣打工‘薪金’、分入股‘股金’。”今年4月10日至11日,第三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易美霞代表靖州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充分展示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县域实践路径。
当前,靖州茯苓正裂变出惠及万家的百亿绿色产业。
茯苓产品。
富民密码
一颗菌菇撑起万家灯火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在靖州县新厂镇姚家村的华亿茯苓种植基地已是一片繁忙。村民姚卫一边哼着歌一边打理着茯苓菌包。“每日能挣百把块钱,还能吃到自己做的茯苓糕,幸福着哩!”
在靖州,如姚卫这样依靠茯苓产业实现致富的故事比比皆是。4100多户脱贫户通过专项帮扶实现了稳定收入,人均增收5000余元,而全产业链联动2万余农户、7万从业者,实现人均创收3万元以上。
这组温暖数据的背后,是29家加工企业、26家专业合作社、3000多加工户组成的产业集群。
在国苓科技有限公司联手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共建的万亩茯苓GAP溯源基地内,现代化种植场景令人耳目一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这里带动了3200多户农户实现了户均增收1.9万元以上。“我们建立了从菌种到产品的全程可追溯体系,既保证了药材品质,又确保了农户收益。”该基地负责人介绍道。
马园中药材示范基地。(陈俊名摄)
据了解,靖州每年保有茯苓种植3万亩以上,其中茯苓标准化种植基地1万亩,通过GAP认证基地2000亩,带动全国茯苓种植10万亩以上。目前,修正药业、中国中药、上海医药等全国知名药企纷纷在靖州建立标准化溯源基地,初步形成茯苓产品溯源体系。
在靖州茯苓科技产业园,年初集中开工,总投资达24亿元的8个重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冷链仓储、精深加工、康养旅游等现代化设施拔地而起,彰显着靖州“锚定百亿产值目标”的坚定决心。
当电子屏上“茯苓价格指数”跳动更新,这座掌握全国70%交易量的小城,已然执掌产业话语权。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何峰 李大升 肖扬琳 徐鲁湘
编辑:杨伶霞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