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之际,红网永州站推出“德技并进·医者匠心”专题报道,聚焦永州医疗界“德技双修”的执业追求,挖掘永州医疗界德技双馨的典范,既展现专家医师的“特色绝技”,更定格医患互动中的温暖瞬间。让我们聚焦永州医疗战线,感受新时代医务工作者以匠心守初心、以专业护生命的动人风采,共同致敬生命健康的守护者!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唐敏 永州报道
“我作为一名妇产科医师,必须使母婴安全得到保障。”这句朴素的誓言,是永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副主任医师李宏英从医17年的精神坐标。她曾多次获得医院优秀医师及优秀个人奖称号,曾在永州市产科技能比武、永州市妇幼健康职业技能竞赛、湖南省产科技能比武中表现突出,获得市卫健委表扬。
李宏英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妇产科医师。她深刻地明白成为妇产科医师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责任,在倾注人文关怀的同时,必须兼顾母婴安全。为了精进技艺,她的案头永远堆着最新的妇产科指南,胎心监测解读及手术视频。
一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孕妇来到永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就诊,尽管处于孕早期孕妇自觉身体状况好,但李宏英没有掉以轻心。她立刻发动多学科会诊,经过全面评估,她发现孕妇的心脏功能虽然处于代偿期,但同时伴随肥胖,糖尿病及高血压等情况,风险极高。李宏英耐心地为孕妇和家属缓解紧张情绪,对病情进行分析,告知他们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及应对措施,在饮食、生活作息方面予以指导,增加产检的频率,密切监测孕妇的心脏功能和胎儿的发育情况。孕妇孕期多次住院,最终在全程管理方案下平安分娩。手术台上,听着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妈妈喜极而泣时,手术台上的李宏英也为她这一路的艰辛而红了双眼。
深夜的急救电话如同战鼓。一名孕妇突发剧烈腹痛,初步判断为子宫破裂伴随胎儿宫内窘迫,情况危急,科内启动了紧急救治。李宏英不顾独自在家的女儿,立即赶到现场参与团队急救,最后孕妇转危为安。但女儿在夜晚受到了惊吓,好几天不理睬妈妈,李宏英只能苦涩地笑笑,质朴地说:“没事,医生的孩子,习惯了就好了。”
医术是“硬功夫”,医德是“软实力”。她的诊室里,总有几颗水果糖——那是给没有吃早餐或紧张的孕妇准备的;她的抽屉里放着几本儿童绘本,产检时会递给陪诊的孩子,让等待不再枯燥。
为了一对聋哑夫妇,李宏英自学基础手语。每次产检,她提前半小时到岗,将医嘱一笔一划写在本子上,配上胎儿发育的简笔画。分娩时,产妇因剧痛焦躁不安,李宏英一边密切监测胎心,一边用手语比出“加油”“我在”,轻轻抚摸产妇的额头。当婴儿啼哭响起,产妇用手语比出“谢谢”的手势,两人紧握的双手被泪水浸透——此刻医患之间,早已跨越了语言的鸿沟。
2025年,命运给这位守护生命的医者设下严苛考验。期盼多年的胎儿终于到来,她却在孕早期遭遇先兆流产,不得不住院保胎。躺在病床上的日子里,心里最牵挂的还是科室里的患者:那位术后恢复期的产妇该换药了,那几位慢性病患的用药方案是否需要调整……
然而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7月初,怀孕至16+周她突发腹痛,被确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紧急实施了腹腔镜手术。科主任红着眼眶对她说:“你是高龄孕妇,这次手术对身体消耗大,给你批了两周假,必须好好休养。”可在家休息的两天里,她总忍不住翻看科室工作群的消息,想到同事们连轴转的疲惫,再也坐不住了。第三天一早,瞒着家人回到了岗位,同事们见了都急得直皱眉:“你这是拿自己和孩子的健康开玩笑!”她笑着拍拍他们的肩膀:“守护患者平安,就是给这孩子最好的胎教。医生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
从苗寨农家走出的女孩,到永州产科骨干;从深夜急救的刀锋战士,到聋哑产妇的“手语天使”——李宏英的双轨人生从未偏离航向。技术如钢轨承托生命之重,仁心似枕木消减颠簸之痛。在永州这片土地上,她与万千医者并肩,以精勤之技锻铸利刃,以温暖之行化育春风,在生命通道上铺就一条通往希望与安康的人间正道。
来源:红网
作者:唐敏
编辑:王杨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