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朱志姣 白玲川李彩虹 常德报道
四月底的常德,三闾路上一座4000平米的废弃厂房还裸露着斑驳的黄土,野草在春风里疯长。仅仅七十八天后,这片荒芜之地变成了一座生机勃勃的乐园。
夏夜的晚风吹过,树叶沙沙低语。几个好友围坐在一起,炭火映着笑脸,烧烤的香气飘散,耳边是温柔的音乐和爽朗的谈笑声。竹床竹椅散落在浅池边,孩子们踩着水花嬉闹,头顶的星星灯在夏夜的风里悠成一片银河。
这个地方叫常德故事文创园。它不再只是一片厂房改造的空间,而是一群年轻人愿意停留的聚集地,一个可以安心学习、自在生活、温暖社交、也让梦想悄然生长的地方,是创始人王征磊和30个“野生合伙人”,给这座城市捧出的一份热乎礼物。
三十个“野生合伙人”的造梦实验
2009年,王征磊拖着行李走进湖南文理学院,这个从株洲来的瘦高个男生不会想到,十六年后,自己会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故事制造机”。
王征磊的创业史始于2010年的一张地摊布。在校园里,他是同学眼中“那个总在折腾的家伙”——摆地摊、倒卖二手货、组织校园旅游、策划校园活动。
2015年冬天,这个“停不下来”的年轻人发起“梦想公社”,像一块磁铁吸引了190名创始社员。2024年,他的实验愈发大胆:探索了社群自运营模式的常德青年夜校,截止目前招生2000余人次;探索了场景打造+流量导入+项目陪跑的助梦模式河街梦社小酒馆,1个月回本,几度登上央视媒体。
今年是梦想公社十年。王征磊觉得,该有个“大本营”了。“就像果子熟了要落地,一切都顺理成章。”
筹备文创园时,王征磊仅发了一个朋友圈,天南地北的朋友便都聚集过来了,在云南种地的和在西安卖油漆的朋友过来负责舞台和园区氛围,从事了十几年烤肉行业东北朋友过来负责烤肉工厂,在河街摆摊画画的朋友过来负责园区设计和软装……
当这群“杂牌军”聚在废弃厂房里,奇妙的化学反应开始发酵,一个聚合跨地域创业者的梦想策源地启程。他们要在这里“让过去的常德故事在这里沉淀传播,让未来的常德故事在这里萌芽发生。”
一座文创园的时空对谈
在常德故事文创园的规划蓝图上,“过去”与“未来”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王征磊这样诠释他的理念:“我们要让老故事有地方安放,让新故事有空间生长。”
整个空间分为八个版块:日咖夜酒营地、烤肉工厂、常德市大学生创业孵化空间、常德旧物仓、 常德退休俱乐部、常德青年夜校、常德文创集市空间、老常德饮食店,分三期打造,目前园区一期正在试营业。
规划中的园区二期含常德退休俱乐部、常德旧物仓、竹山巷饮食店,由专业团队记录中老年人的故事,并整理成册,搭建常德旧物仓和竹山巷饮食店,承载过去的时光记忆。
“每个老物件都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段城市记忆。”王征磊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展示,更是传承。”
面向年轻群体,园区将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意空间:梦想公社文创集市提供非遗技艺、木工、陶艺等体验;由集装箱改造的孵化空间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和全程陪跑服务;常德青年夜校、拾光艺术中心、梦社日咖夜酒营地等则为年轻人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即将设立的“常德故事助梦基金”将进一步支持青年创新创业。
夕阳落下来时,园区里的老杨树影子被拉得很长,烤肉香飘过来,星星灯又亮了——这里的故事,才刚开了个头。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朱志姣 白玲川 李彩虹
编辑:胡金贵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