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江碧水向东流,唯湘江逆势北去。此刻凝望,那山、那水、那人。青山如黛,碧水长流。
这流淌于山水之间的,不仅是一幅自然画卷,更是惠泽千家万户的生态福祉之源。九百公里湘江奔涌不息,以其丰沛滋养着六千五百万湖湘儿女。
历经治理与重生,今日之湘江,挥毫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壮丽实践篇章。江滩上孩童追逐的明亮眼眸,渔民手中沉甸甸的“生态饭碗”,市民岸边舒展的由衷笑颜——每一个生动瞬间,都是湘江生态治理成效刻下的最真切的幸福回响。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秦楼 成文杰 永州报道
悠悠湘江,源在何方?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根源”就怀有独特的情愫,如始终难以割舍的“从哪里来”的哲学之问,又如我们深沉地爱着一条河流,对其来处总是忘不掉、放不下。
中国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这是湘江发源于蓝山境内的最早论述。
2013年5月,一个流传了2000多年的美丽误会得以澄清。从此,湘江向世人诉说:她的源头在永州蓝山。
蓝山,因“山岭重叠、荟蔚苍萃、浮空如蓝”而得名,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出了滋养千万湖湘儿女的母亲河。
湘江北去,势不可挡。而唯有在源头,我们更容易看到一条被沿岸人民寄予深情与眷恋的河流,如何厚积成势。
奔腾而下的湘江源流。
从野狗岭到天犬岭
河流是不说话的,一滴、一捧、一洼、一股、一泓……静默地汇聚成奔涌之势,滋养着沿岸的山川草木、芸芸众生,润物细无声。
许多年里,深居群山腹地的蓝山县湘江源瑶族乡竹林村,沉默无言地守着一眼望不尽的绿水青山,却缺少一把开启山乡巨变的钥匙。
群山环绕的竹林村。
竹林村党支部书记肖志军也是个寡言少语的人。2009年,20出头的他回家待业,没料想从此再未外出。
2011年,竹林村村委会换届选举,肖志军被村民们选举为村委会主任,当时他只有23岁,是全县最年轻的村主任。
而几乎就在肖志军回到村子、出任村主任的同一时期,竹林村迎来一波又一波“客人”。作为水利普查人员进山的向导之一,肖志军见证了湘江溯源的历程。
往事如此细琐,肖志军回忆起领着他们一趟趟地往山里跑的场景,“那时候哪知道啥是‘湘江源’,只是从小听村里老人说,山里有个地方叫‘源头’”。
2011年,湖南省水利厅普查办在开展河湖基本情况普查时,对湘江干支流进行核实、调查。按照国际惯例,河流源头的判定标准是“河源唯长、水量唯大、主流唯正”。
历史在彼时彼刻改写。2013年5月,国务院水利普查办、水利部在全国水利普查中认定:湘江发源于湖南蓝山。
作为湖南的“母亲河”,湘江从蓝山出发,由南向北,流经湖湘大地948公里,经洞庭湖汇入长江,流域面积94721平方公里。
从此昭告世人,湘江姓“湘”,不姓“桂”。
伴随源头的认定,蓝山县紫良瑶族乡更名为湘江源瑶族乡,蓝山国家森林公园也更名为“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
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有琛水、中河、凌江河三条河流,而琛水发源的野狗岭,人们后来将其改名为天犬岭,这里也是湘江的正源。
名字的变迁,是情感的映射,更暗藏一种涌动的势头,让曾经不知名的地方走入人们的视野。
而更大的改变,唯有生活在水边的人最具实感。返乡15年,当年那个逆外出务工势头返乡的“愣头青”,皮肤变得黝黑,头顶也冒出了白发。如今的肖志军,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扛起带领村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担。
很早之前,肖志军就相信,竹林村会因为“水”而改变,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从深闺清泉到“真金白银”
竹林村,村如其名,全村3万亩山林里面有2万多亩是竹林,拥有十余种竹子种类。曾几何时,村民们的一大收入来源就是卖竹子。
自小长在竹林村的肖志军回忆说,曾经,藏于深山的村子与外界来往十分闭塞,贫穷像山中云雾一样难以消散。他回村的那年,村里还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改变,还得从这一汪泉眼说起。
倾泻而下的山间泉水。
湘江源头正式正名之后的2015年,肖志军牵头在村里创办了水厂,取名为“湘江源水厂”。从此,哗啦啦的流水变成了真金白银,给这个偏远的瑶族村寨带来生机。
湘江源水厂如今吸纳了9位村民长期务工。“我们的水真的好!”湘江源水厂内的流水线上,正忙活着的村民李泽如此说道,藏不住的笑意从眼角溢出。50出头的她过去常年在广东一带务工,从没想过村里的水能卖钱。现在,李泽每个月能赚两三千块钱,虽然工资不高,但能在家门口赚钱,她觉得“蛮好的”。
到今天,“湘江源”牌矿泉水在蓝山的饮用水市场占有率超过30%。记者在蓝山采访时发现,酒店供应的瓶装水就来自竹林村。
而随着湘江源的名头逐渐深入人心,湘江源水的销量也越来越好,远销广东、广西等地。据统计,湘江源水厂的年销售额已达到5千多万元,产值超过1.5亿元。
“销售旺季时,水厂24小时连轴转都生产不过来。”肖志军笑着说。
即将发货的湘江源水。
道路通了、村子靓了,守着“水窝窝”的竹林村人越发清晰地意识到,致富的路子广了。
随着前来旅游、探访“湘江源”的游客越来越多,2016年开始,村民们陆续搞起了农家乐、民宿。尤其在夏季时,这里还吸引了不少粤港澳大湾区等省外游客慕名前来观光、避暑,往日宁静的村子人气渐旺。
在同属湘江源瑶族乡的坪源村蓝山谷景区内,景区负责人胡顺华领着记者沿着一条山涧而上,沿途水清、草绿、林密,目之所及是赏不尽的好风光。
在潺潺的溪水声中,胡顺华说道:“我们在这里十几年,可以毫不心虚地说,没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2009年,在外打拼多年的胡顺华,某次回老家蓝山时,一眼相中了“山好、水好”的坪源村,决定在此开发生态康养项目。此后的两年间,他不下二十次来到坪源村,一方面是为了考察当地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说服村民跟着他干”。
彼时,一群从东南沿海省份而来的石材老板也看中了坪源村,想在这里办石料开采厂。
胡顺华挨家挨户走遍了整个村子。“炸药引爆、山体一挖,这里永远都不可能再搞生态旅游。”胡顺华说,这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最终,胡顺华说服了绝大多数的村民。而正因为“放弃了眼前的利益”,坪源村迎来了“新生”。
拥有2万亩山林的坪源村是个典型的瑶族散居村落。这里曾是省级贫困村,守着一山的好生态,却为生计发愁。附近人说,许多年前,坪源村人“靠山吃山”的“卖炭翁”的名号在蓝山颇有名气,不少人依赖烧木炭出售补贴家用。
2011年开始,胡顺华陆续与村民签订了2000多亩的林地承包合同,每亩从100元到1000元不等。此外,景区常年聘请当地村民到景区务工,“每天工资150元到220元不等,最高峰时四五十人同时用工”。
许多村民还将自家闲置的农房改造成民宿、农家乐,旅游旺季时,生意十分红火,曾经“卖炭”为生的贫困村吃上了“生态饭”。
永州蓝山湘江源头处的碑文。
绿水青山的“全民约定”
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里一条潺潺的溪流在山间流淌而过,旁边一块写着“湘江源”的巨石沉默地告诉人们,湘江的第一滴水从这里滴落,奔袭900多公里涌入洞庭。
这也是一座“自然博物馆和天然植物园”——
近5万亩原始次森林,有高等植物213科767属1699种,有陆生脊椎动物201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
这里有全国面积最大的斑竹林、中南最大的福建柏群落、湖南面积最大的甜槠林,是我国南方生物物种保存最完好、最齐全的高海拔国家森林公园之一。
2009年,20岁的王仇思刚退伍就成为了这片山林的“守护者”之一,如今,他是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三分石工区的队长。
从最开始对“抬头望山、低头也是山”的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山林之中,16年间,王仇思在这里走坏了无数双鞋,有时带上干粮在山里一待就是一天。
在日复一日的巡山过程中,王仇思发现,改变已经肉眼可见,“山林更密了、动植物更多了、生态更好了,越来越频繁地看到一些珍稀动植物”。
王仇思(右)与同事一起巡山护林。
身处湘江源,每次巡山时,王仇思总是密切关注区域内的水质情况,一旦发现水质出现浑浊等特殊情况要及时上报,“蓝山县水利局每个月也会对水源进行两次及以上的检测工作”。
日子越过越红火,居住在湘江源头的人们愈发明白了保护好这一方水土的重要性。
湘江源流在竹林村流淌十几公里,为了护好这段河道,2015年,竹林村特意设置了“河道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
肖志军回忆道,过去,河道污染的问题比较严重,家家户户的生活垃圾没地方处理,垃圾堆成山,甚至有村民往河道里扔垃圾。“现在村里有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点,定期将垃圾运出村子统一处理,走到哪里都是干干净净的。”
在2017年,村里还组织了一支环保志愿队,开展山林巡护、河道清理、夜间护鸟等志愿活动,最多时一次性有20多位村民参与其中。
从竹林村流淌而过的湘江水。
除了位于湘江源头,竹林村还在“千年鸟道”上。“以前,到了候鸟经过的季节,基本家家户户都要去打鸟。但现在,大家都自发组织起来,在夜间护鸟。”肖志军说道,从打鸟到护鸟,就是村民们观念转变的最好写照。
在王仇思的印象中,曾经不少村民习惯大量饲养家禽以补贴家用,家禽放养对水源造成的污染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而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极大改善。“村民自己也知道,生态环境搞好了,受益的终归是他们。”王仇思说道。
山林茂密的蓝山。
在蓝山,“全域湘江源、人人当河长”的理念深入人心。当地制定下发了《关于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生态蓝山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成立了湘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机构,守护好湘江源。
成果也是显著的。过去一年,蓝山县地表水监测点位水质类别都为Ⅱ类,水质达标率为100%。今年1至4月,蓝山水环境质量排全省第一,国、省控断面稳定达Ⅱ类标准以上。
好环境带来了“好生意”。今年上半年,蓝山县累计接待游客326.9万人次,同比增长14.8%;旅游收入18.76亿元,同比增长15.3%。
如今,这里的每一朵浪花都打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印记。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晴 秦楼 成文杰
编辑:陈星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