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农人手记⑬丨归乡人的新农计 湘潭创业班点亮农业产业灯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李炜 编辑:杨莉莎 2025-08-28 08:29:52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凌雨晴 通讯员 李炜 湘潭报道

六年前返乡的村干部汪利利,在抖音上为辣椒找到了新买家;种了半辈子湘莲的曾立新,让荷塘里“长”出了观光、采摘、加工三条致富线;00后朱慎恪则用“错峰种植”让蔬菜卖出高价……

这些来自由湘潭市农业农村局主办,湘潭人才集团、湘潭市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承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返乡创业人员“农业创业创新”培训班的学员,正用全新的商业思维,重塑家乡的农业基因。

图片1.png

培训现场。

村干部变身“产业红娘”

六年村干部生涯,汪利利最懂返乡青年的痛点:“缺技术、愁销路、怕孤军奋战。”返乡创业人员“农业创业创新”培训班、粮食产业三产融合之路观摩交流会等系列培训,让她找到了破局点。

学成归来后,汪利利牵头对接农技专家,为辣椒种植把脉问诊,解决了选种、种植难题,同时她带领青年们架起手机,通过抖音让本地的甲鱼、稻蛙“游”进城市餐桌,让返乡创业的青年能够安心深耕农业。

最让她得意的是订单农业模式,汪利利说:“下半年引进黄荆坪辣椒育苗,已经签订了农业合同。”未来,她还计划将烈士瞻仰、农事体验、青蛙垂钓等本地特色串成研学路线,通过“产业+生态”形成闭环,建立长效机制,让乡村资源焕发新价值。

湘莲裂变“链式财富”

“过去卖干莲,现在卖体验!”多年从事湘莲种植的曾立新,刚刚用一场产业链革命让湘莲收益增长50%。而他的转型之路,就源于返乡创业人员“农业创业创新”培训班、农业经理人农业与创新业态主题观摩交流会等培训的思想碰撞。

参加培训后,曾立新毅然推开新大门——春天种植莲花,夏日开放鲜莲采摘,秋日将半熟莲蓬加工成休闲零食,成熟莲籽直供高端超市。一条链下来,亩收益提高50%。

“农业不是埋头种地,而是抬头找市场。”如今他正筹划“莲+蛙”“莲+鱼”“莲+虾”等生态种养,要让湘莲田里“生”出更多增值收益,逐步打造有影响力的生态农业品牌。

00后的“错峰经济学”

与传统农民不同,00后朱慎恪在先后参与了返乡创业人员“农业创业创新”培训班、数字农业创新与应用观摩交流会等课程后,展现出了新一代农人的精准思维。

cfe434594n343239e354c7d620102459.jpg

培训现场。

这位大学生新农人,从河南洋丰生态园回来后收获颇丰,包括坚持绿色种植,宁可人工除草也不用农药;把蔬菜分成早中晚三批种植,错峰上市,延长产品销售期。

“盲目追求产量不如精准把控品质。”未来,朱慎恪计划借鉴“轻资产”运营方式,将研学团队外包,自己专注育苗研发,“农业需要商业智慧,我们要依托专业能力盈利,更要扩大认知。”

红色沃土长出文旅新枝

从党史学习中汲取初心力量,从政策解读中找准风向,从种养技能课里学来实操本领……彭波的创业故事,是返乡创业人员“农业创业创新”培训班、 农业经理人农业与创新业态主题观摩交流会等培训课程“学用贯通”的生动注脚。

带着培训的收获,彭波回乡便创办农庄,不仅解决村民就业,更帮助周边农户销售蔬菜玉米、红薯等农产品,让“培训所得”真正变为了“家乡所得”。

但他并未止步于此。望着村里闲置的党史馆、连片大棚、清澈池塘和待开发的荒山,彭波正勾勒一幅“红色长湖+丹青长湖”的文旅新图景。未来,他计划用党史馆传承红色基因,把大棚变为亲子农耕体验区,借池塘推出生态垂钓,让荒山披上花果绿装。他说,培训赋予他的不仅是知识与资源,更是深耕家乡、带富乡亲的底气与信念。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李炜

编辑:杨莉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42/61/1523130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