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衡阳新认定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32家,数量居全省第一。这一成果不仅是衡阳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衡阳经济活力的生动体现。这场深刻的车间“智变”背后,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红网特别推出《车间里的雁城“智变”》系列报道,带你走进那些充满科技感的智能工厂,近距离观察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变革,感受衡阳经济在智能制造浪潮中的强劲动能。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敏 李璐 实习生 周健 衡阳报道
120人缩减至42人,年产值却从6000多万元跃升至1.6亿元,产品合格率直逼100%——
在湖南三易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AI视觉检测系统正以微米级精度捕捉着人眼难辨的瑕疵,机械臂在流水线上默契协作,智能化转型的浪潮正在这里掀起一场深刻变革。
湖南三易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湖南三易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继电器。
智能改造啃下“硬骨头”,效率与品质双向突破
推开车间大门,昔日密密麻麻的手工装配工位已悄然退场,7条银灰色的全自动生产线如钢铁巨龙般纵向排开。技术工人的指尖在操作屏上轻滑,监控画面里,十余台设备的运行参数实时跳动,一人掌控多台设备的场景已成常态。
生产车间。
继电器作为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的“神经开关”,体积仅有18.4㎜×10.2㎜×15.5㎜,相当于半截拇指大小。
“过去靠人眼盯着这小玩意儿找瑕疵,师傅们每天瞪着放大镜看8小时,眼睛红得像兔子,还难免漏检。”品质部经理黄美凤从检验员岗位成长起来,对转型前的日子记忆犹新。
这场变革始于5年前的试探。初代视觉检测系统像个“半学徒”,360度拍照后只能检测基础尺寸;如今的新一代系统则成了 “火眼金睛”,毫秒间就能完成零件缺失、触点间距、外观划痕等多项指标的全面筛查。
“以前一小时最多检1200个,现在机器能跑3000多个,还永远不会累。”黄美凤指向检测台前闪烁的绿灯,“你看,这就是零缺陷的信号。”
AI视觉检测系统以微米级精度捕捉着人眼难辨的瑕疵。
锚定“黑灯工厂”,智能生态链呼之欲出
谈及未来,记者了解到,企业新建的近5万平米智能厂房已进入规划冲刺阶段,计划今年12月底试运营,2026年全面投用。
新工厂的智能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目前的MES系统如同“数据记录仪”,只能收集分析信息;升级后与ERP系统嫁接的新平台,将成为能自主决策的“生产大脑”——原材料入库时,立体仓库的机械臂会自动分拣;零部件输送由AGV机器人按最优路线配送;扫码系统像“智能向导”,指引物料精准抵达每个工位。
人力结构也在悄然重构。普通检验员岗位逐步缩减,掌握系统运维、参数调试的技术人员需求激增。
技术工人对设备进行调试。
“以前十条线要百来号人,未来两条线4个人就能玩转。”湖南三易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饶云飞透露,新生产线将实现“生产-检测”无缝衔接,每个环节都有AI“哨兵”站岗:设备故障30秒未处理,系统会自动向技术员发送短信、拨打电话;客户扫码就能远程查看实时生产进度,如同拥有“千里眼”。
AI视觉智能识别。
从放大镜下的人工筛查到AI视觉的智能识别,从手工作业的“人海战术”到自动化生产的“精准打击”,三易精工的转型轨迹,正是继电器行业向智能制造突围的生动注脚。当“黑灯工厂”的蓝图照进现实,更多中国制造企业正沿着这条路径,在效率与品质的双螺旋上升中,书写着新的发展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王敏 李璐 周健
编辑:谭倩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