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红网新媒体集团,共同发起“重走英雄之城——青春步履寻访抗战记忆”全媒体报道活动。19名湖大学子于暑期踏上征程,深入长沙、常德、衡阳、邵阳(洞口)、怀化等五大抗战热土,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抗战记忆追寻。
本次活动以青春视角走进历史现场,打破传统宏大叙事框架,通过第一视角笔记、实景短视频与评论等多元形式,真实记录并传递年轻一代与历史对话的思考与情感共鸣,生动诠释新时代青年对英雄精神的深切理解、自觉传承与坚定回应。
车行至湖南邵阳洞口县的江口镇,雨丝正密。我们跟随洞口县江口镇宣传统战委员周军的脚步,踏入当年江口阻击战战场的遗址群。草丛深处,两栋饱经风霜的木板房默然矗立。其中一栋的门板上,几个清晰的弹孔赫然在目——这里正是当年江口阻击战的前线指挥所旧址。
留有弹孔的门板。
指尖轻触那凹陷的伤痕,八十年前的炮火轰鸣仿佛穿透雨幕,将我们拉入那个山河破碎的春天。
烽火起江口
在洞口县档案馆,我们见到了当地党史专家曾令均先生和洞口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的研究员曾眉,他们将当年江口阻击战的细节娓娓道来:1945年,国民政府已迁至重庆,日军已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湖南仅剩湘西一隅。同年4月,日军为了夺取芷江空军基地,集结了8万余人的兵力,向湘西地区大举进攻。
而江口作为湘西的东大门,一旦失守,日军便可长驱直入芷江及西南腹地。江口阻击战意义重大。
危亡之际,由中共地下党员萧健皆组织指挥的一支以贫苦农民为主体组成的队伍,从山坳田埂间挺身而出——江口抗日自卫队,这座用血肉筑起的长城,在民族存亡的至暗时刻骤然崛起。
队长萧健皆曾于1939年被编入抗日志愿兵团一团三营十三连,任少尉排长,目睹新兵屡受虐待,六月酷暑时没有夏衣可穿,只能穿着入伍时的棉袄,满身都是虱子,苦不堪言。萧健皆愤怒质问连长:上面所发的军晌军衣去哪了?连长恼羞成怒,动手不成便直告营部、团部,称萧健皆聚众犯事,作乱犯上,最终萧健皆被撤职,贬为附员。但他壮志未酬,决定创建一支真正属于人民,为保卫家乡而战的队伍。
为了说服在云南边境守护滇缅公路的三弟萧仁皆回乡,他写下了一封滚烫的家书:“三千里外忆沧江,远道孰与别恨长;祖国河山残半壁,何如执戈保家乡。”这不仅是兄弟间的私语,更是一个爱国青年的呐喊和抉择。家与国,自古以来便不是分离的概念。在1944年6月,以贫苦农民为主体的江口抗日自卫队正式成立,计60余人枪,萧仁皆任队长,萧健皆任总指挥,在家乡的土地上点燃了抵抗的烽火。
江口阻击战战场遗址群。
星火燎雪峰
沿着先辈的足迹,走过蜿蜒的山路,我们来到湘西会战亲历者萧祥生老先生的家,当年江口阻击战的前线指挥所旧址,正是他和家人的故居。萧祥生用三根手指比作三个坳,讲述当时日军发动东、西两面偷袭的场景。
1945年5月4日,战斗枪声响起。江口抗日自卫队带领“拔山”团从贺家岩头抢占了三个坳合岩屋制高点后,据守一悬崖小径。在日军踏入伏击圈时,队长一声令下,十几颗手榴弹呼啸着砸向敌阵,密集火力瞬间覆盖狭窄山路,日军第一次冲锋被狠狠打退。不甘失败的日军在火力掩护下,沿着陡峭小径艰难攀爬,企图在火力掩护下卷土重来。自卫队战士沉着应战,从侧翼居高临下发起致命打击,子弹与手榴弹交织成网,打得日军措手不及。悬崖峭壁间,自卫队将士凭借地利,斗智斗勇,与日寇激战八昼夜,一次次粉碎了日军的疯狂进攻,先后毙敌数十名,用血肉之躯将敌人死死钉在山下。
战场的硝烟尚未散尽,另一场战斗已在乡土间燎原。抗战期间,由萧健皆牵头策划,经多方努力,把一批教员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学校为基地,以江口墟场为中心,着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声浪辐射周边数县。
萧健皆的父亲萧贡三,在当地长期任教,德高望重,颇得乡、县和文教局器重,被委以平镇乡文化股主任之职,掌管文教大权,为萧健皆在中心学校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在中心学校任职的美术教员萧松人是萧健皆的得力助手,尤善漫画,他创作的数十件抗日宣传画张贴于校内外并引起轰动,许多民众从江口、洪江、安江、芷江、武阳各地前来求画。这些饱含血泪与怒吼的线条,成为刺向日寇的无声投枪。
在学校师生、各界爱国进步人士和党组织的不懈努力下,抗日思想深入洞口民众,抗日士气高涨。面对残暴的日本侵略者,洞口人民挺身而出,修工事、运弹药、救伤员、惩汉奸……万千微光汇聚,为湘西会战的胜利注入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江口阻击战前线指挥所旧址。
弹孔照今人
雨渐渐停了。我们再次望向那扇布满弹孔的门,曾眉老师的话犹在耳畔。对于她来说,纸页上的名字不再冰冷,都是鲜活的人。为了打捞江口阻击战的真实细节,她穿过丛生的灌木,踏过崎岖的山路、到达村寨中采访战争的亲历者以及战士后人们,用笔墨抢救即将随风散去的血肉记忆。她说:“现在的人们应该要记住当年的历史,斗争精神不能忘记。”正因如此,她编写的资料,因细节而灼人,因真实而千钧。
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湿漉漉的木板上,映照出历史的斑驳。雪峰山依旧葱茏,当年的战壕早已被草木温柔地抚平。时间可以冲刷血迹,却无法磨灭记忆。江口自卫队的呐喊与牺牲,其意义远超一城一池的得失。它让我们思考,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的抉择究竟有多大的力量?当家国需要时,挺身而出的责任与担当,对今天的我们意味着什么?
历史的车轮轰鸣向前,但那些在至暗时刻挺直的脊梁,那些为家国流尽的鲜血,不应沉入时光的尘埃。重走英雄之城,是为了让热血依旧滚烫,让呐喊穿透时代的喧嚣。铭记,是对历史最深的敬畏,也是对和平最真的珍视。
报道团队:黄广凤 曹修萍 黄一鸣 何圳玲
视频剪辑、设计:彭婧 黄一鸣
拍摄:黄一鸣 何圳玲
指导老师:任晔
素材来源:报道团队
相关报道:
来源:红网
作者:集体
编辑:秦舷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