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家家门前一盏灯丨灯火照征程 桑植记忆里的军民鱼水情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杨怡晴 朱丽萍 陈杰 李森林 肖曦兮 编辑:刘惟烜 2025-08-25 11:02:39
时刻新闻
—分享—

家家门前有盏灯.jpg

编者按:张家界市桑植县,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告别湘鄂川黔根据地,从这里踏上战略转移的伟大征途。在这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流传着一首首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歌,《门口挂盏灯》就是其中之一。90多年前,在这里,老百姓自发挂在家门前的一盏盏马灯,照亮了红军的路,也温暖了战士们的心。如今,那一盏盏马灯跨越时空,依然点缀、照亮着这座湘西北小城。

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红网特别推出《家家门前一盏灯》系列报道,循着歌声与灯火的印记,讲述长存于桑植百姓心中的那盏灯,跨越时空依旧熠熠生辉的动人故事。

1.jpg

张家界市桑植县有一首民歌叫《门口挂盏灯》,表达了军民亲如一家的深厚情感。

13.JPG

桑植县苦竹河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杨怡晴 朱丽萍 陈杰 李森林 实习生 肖曦兮 桑植报道

澧水支流,苦竹河畔,微风携着水汽拂过青石板路,张家界市桑植县苦竹河村内,一盏12米左右高的金色马灯直耸云霄。远远望去,一颗红色五角星点缀于马灯顶部,十分醒目。

苦竹河村的村名源自土家语里“两面都是高山”的意思,苦竹河村正是两面都是高山的河边村寨。

村内的一幢三层民居里,一位老人摇着蒲扇,缓缓诉说着,将一段记忆中的往事娓娓道来。

眼前说话的这位老人叫王幺妹,今年80岁了,是桑植县利福塔镇苦竹河村的村民,从小就住在村里。

王幺妹感慨:“‘门口挂盏灯’的故事,我们村里的村民都知道,小时候我就经常听父母讲起。”老人抬头望着不远处的屋檐,陷入了沉思。

14.JPG

苦竹河村村民王幺妹。

1928年2月,贺龙回到桑植,于1928年4月发动桑植起义,先后创建了以桑植为中心的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孕育了红二方面军。“门口挂盏灯”的故事,正是发生于长征出发前的革命根据地时期,90多年前的那个冬天。

一段口口相传的记忆

12.JPG

苦竹河村内的巨型马灯。

千帆林立的老码头,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村道旁一盏盏马灯形状的路灯……在这个小村寨里,时间仿佛也停止了呼吸,古色与红色完美交织,将一段远去的记忆拉回眼前。

“90多年前的那个冬天,我的奶奶睡到半夜时,听到门外有脚步声,就喊我的父母起来,说是红军的部队在行军,晚上夜黑路难走,快把马灯挂在家门口。”除了家家户户自发地挂起一盏盏马灯外,在王幺妹记忆中,母亲说当时最令她触动的一个瞬间是,那天,老百姓还把饭桌、椅子搬到了街边,并争先效仿,在沿街的桌椅上摆上了茶水、菜粑粑、玉米粑粑等。

“只听脚步响,不见人做声,不吃百姓饭,这就是红军。”王幺妹说,从小母亲就跟她说,红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有土匪和地主来抢钱财,红军还会帮忙把他们赶出去。他们心系百姓,不打扰百姓,因此,当时红军部队经过时,不少乡邻自发加入到队伍中去。

当天夜里,苦竹河村成了一个灯的世界。黑暗中的那盏灯,代表的是老百姓的心。

王幺妹和老伴曾经一个是农民,一个是渔夫。“年轻时,我种植一些花生、玉米等农作物,老伴就在苦竹河畔打鱼。每次赶集时,我们就会用鱼和农作物,来换油和布等日常生活用品。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了一辈子。”

谈及90多年前红军行军经过村庄时,为什么使用的是马灯,王幺妹打开了话匣子。

上世纪初,桑植这片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就是马灯。王幺妹笑着回应:“这边沿河而居,我们常年在河边走,有玻璃罩,河风就吹不灭火苗。”虽然之前尝试过用冬瓜挖空,或是用木头支撑,旁边用布围着放蜡烛,都会被打湿,因此,马灯就在桑植这片广泛使用起来。再到后来,煤油灯、电灯陆续出现,人们才渐渐不再使用马灯。

这些年,苦竹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幺妹和老伴的生活也跟随时代的变迁,有了幸福的新变化。随着村里旅游的发展,老伴在家门口卖起玉米粑粑,王幺妹接下了为村里打扫卫生的工作,现在他们的两个儿子在浙江务工,一个女儿在张家界市上班,如今老两口有了4个孙子和1个孙女。

离开苦竹河村时,沐浴在幽暗的夜色中,村道两旁马灯形状的路灯,远远望去,在村寨里就像一颗颗明亮的星星。而老百姓对红军的那份情谊,也正如这一盏盏马灯一样,影响、激励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一盏马灯背后的情谊

“睡到那半夜过,门口嘛在过兵,婆婆的个坐起来,侧着嘛耳朵听……”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内,有个“门口挂盏灯”的复原场景,现场播放着《门口挂盏灯》的桑植民歌,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

“《门口挂盏灯》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桑植百姓通过传唱,流传下来的。”桑植县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彭文说,如今,桑植民歌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首民歌主要表达的是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亲如一家的深厚情感。

6_副本_副本.jpg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内的“门口挂盏灯”复原场景。

0bba59df508c4a8f905a66b9a3fed3e8.jpg

纪念馆内展陈的马灯。

在这首歌的歌词中,就能感受到这样一种鱼水情深的情感。红军经过村庄,只听脚步响,不听人做声,这是军爱民;而村民们为夜行的红军挂起一盏盏马灯,正是民拥军。

站在纪念馆长征出发送别的油画场景前,彭文感慨地说出了一串数据:上世纪初,仅有10万人口的桑植,5万人参加红色革命,2万人参加贺龙的部队,3000人参加南昌起义,4000人踏上长征之路。“这串数字是十分令人震撼的。在那个年代,在桑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红军。”1935年11月,长征出发那天,在秋风秋雨中,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亲人们依依惜别,送别场景让人动容。

以真心对待人民,人民也会还以真心。在桑植这片红色土地上,还有许多真实发生过的动人故事,那一件件斑驳的物品,正是军民一家、血肉相连的鲜活注脚。

从桑植县城驱车向南出发,经过一段颠簸的山路,10多分钟后就来到了澧沅镇蔡家峪村。在这里,记者见到了红军后代陈朝袖。

陈朝袖今年61岁了。50多年前,他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每逢夏天,兄弟姐妹在老屋前坪纳凉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听爷爷讲长征故事,“而其中有一个故事,是爷爷反复讲给我们听的,也就是关于家中那个猪油罐的故事”。

在那个缺粮少弹的年代,1935年长征出发前,爷爷做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把家中的半罐猪油和种粮一起作为自己的第一笔党费,交给党组织。

当时爷爷家中有孩子要抚养,小儿子还是残疾人,生活需要有人照料。爷爷参军后,只有奶奶周青姑一位劳动力,条件十分艰苦,党支部书记了解到爷爷的情况后,就把物资退还给了爷爷,可爷爷又坚定地将这些物资推了过去。在爷爷的再三坚持下,组织将第二年还能下种的种粮退了回来,留下了半罐猪油。

爷爷自1935年踏上参军道路后,一走就是20多年,一直到1950年前都杳无音讯。陈朝袖坦言:“令我感慨的是,尽管留在家中的只有太奶奶、奶奶和父亲、叔叔,都是老弱妇孺,但祖辈们还是艰难地活了下来。后来父亲告诉我,这是因为村里附近的群众基础比较好,家里有困难时,乡邻都会主动帮忙解决。”

爷爷有次在和陈朝袖的交流中动情地说起,他们在前线拼死御敌,多年未归,后方家人还能得到乡邻的照顾,这令他十分感动。

微信图片_20250806113331_副本.png

红军后代陈朝袖(左)抚摸着家里流传下来的猪油罐,这背后蕴藏着一段民拥军的动人故事。

“这些年,这个有着100多年历史的猪油罐,一直被我弟弟珍藏着。”跟着陈朝袖的步伐,记者来到了相邻建筑的厨房里,陈朝袖轻抚着猪油罐上的花纹,感慨地说,爷爷自1958年离休回来后,又积极开垦荒山种植粮食,并且将大部分党费交给了组织。“正是爷爷的精神影响了我们,我们一生都记着爷爷的教诲,做一个公正无私的人。”

如今,陈朝袖也已退休在家,享受晚年生活。他笑着说,自己是学农出身,在桑植县农业农村局兢兢业业工作了36年,又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7年后退休,这一生虽然平淡,但很充实。前几年,孙子在小学参加演讲比赛时,就讲了他高祖父亲身经历的一笔特殊党费的故事,还获得了比赛的特等奖。“那一刻,我孙子是很自豪的。我们一家人,都为我爷爷感到自豪。”

作为一名红军后代,陈朝袖对《门口挂盏灯》这首民歌中传递出的情谊感触很深。在他看来,民歌中传唱的那盏灯,始终是老百姓心中的希望。

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bbc032c5f4094babb1703746a8953ebd.jpg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

微信图片_20250806113936_副本.jpg

讲解员在纪念馆外进行晨练。

夏日清晨,太阳缓缓升起,给大地带来了光芒与希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外,传来了整齐的诵读声。纪念馆的讲解员们站成一排,开启了新一天的晨练。

今年是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再过几个月,桑植县会举行隆重的庆典。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讲解员刘杰和同事们,正在为这个特别的日子积极准备着。

刘杰是土生土长的桑植人。因为爷爷很喜欢桑植民歌,所以刘杰很小就听过《门口挂盏灯》这首歌。受爷爷影响,刘杰从小就知道,自己的家乡是片革命的土地。四年前,她选择成为一名红色讲解员,期望走近并了解这些桑植民歌背后的故事。

近年来,刘杰接触过许多革命先辈的后代,他们有的来自北京,有的来自河南、广东等地。2022年9月,刘杰给一位60多岁、来自四川成都的革命先辈后代做讲解时,现场他说的一句话,深深触动着刘杰:“我想从桑植出发,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去沿途的每一个长征纪念馆走走,感受祖辈经历过的那段艰难而光荣的岁月。”

57bceefeac7342188a56d380aace8b8e.jpg

如今,来纪念馆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了。

00e11513066f44f7a5cf943a0da1205c.jpg

夜幕降临,刘家坪白族乡街道上,一盏盏马灯形状的路灯次第亮起。

每当看到革命先辈后代来到纪念馆寻根,找到血脉之根时眼中闪烁的激动与珍视;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到这里触摸历史,汲取力量的身影,都让刘杰倍受鼓舞。在她看来,这些改变,或许正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刘杰说,她想和同事们一起,在游客与历史间搭一座桥,让更多游客不忘来时路,铭记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铺就幸福之路的艰辛,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

走出纪念馆,经过刘家坪白族乡街道,看见一盏盏马灯形状的路灯次第亮起,不禁感慨,如今,在桑植这片土地上,在到处传唱的民歌声里,老百姓在家门口挂起的那盏灯,早已成为照亮革命的信仰之灯,成为了长征精神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的传承与延续。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杨怡晴 朱丽萍 陈杰 李森林 肖曦兮

编辑:刘惟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42/69/1522515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