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们从命运的隘口启程,以信念为帆、以坚持为桨,渡往梦想彼岸——
田芷静,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到中医学子,从“被照亮的人”成为“点亮他人的人”,实现了与医学的双向奔赴;
“火箭少年”张世杰,在田埂上用硝土和自制火箭发射理想,终入航天学府仰望苍穹;
鲁琪,以百日留言铭志、日夜苦读蓄力,终于奔赴中南大学,只为守护童年的绿水青山梦。
少年追光,不畏路长;时代作证,耕耘有光。每一份炽烈的理想与坚持,终将被时代照亮,也终将照亮这个时代。
开学季,红网时刻新闻特别策划三期影像报道,讲述“九月的青春故事”。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抒怀 谭苏昕 邓琴 邵阳报道
踏乡土来,为飞天学。
8月底,当18岁的张世杰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开学典礼上作为本科新生代表发言时,他的思绪飘回千里之外的湘西南。
阳光洒在邵阳市新邵县坪上镇的稻田上,也照亮了他十余年的火箭梦。而“火箭少年”的称呼,早已从乡野间传开。
2025年8月12日,新邵县坪上镇赤水坡村,张世杰按下发射按钮,“世舟六号”的顺利发射升空,这意味着张世杰高中阶段最后一次火箭发射画上了圆满句号。今年他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天专业录取,世杰说:“在大学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航空专业知识,以后的发射试验也会更专业。”
就在这里,一个男孩用猪圈墙角的硝土、二手网站的3D打印机,以及无数个自学火箭技术的夜晚,将自己“发射”到了航空航天高等学府。
张世杰与航天的初遇在初中二年级。电视画面里,天和核心舱划破夜空,那束火焰仿佛也点燃了少年心中的希望。
2025年7月11日,湖南新邵县二中的实验室内,高三学生张世杰正专注地组装火箭发动机试车台。为了支持他对航天的热爱,学校为其腾出了一间书法展览室,世杰将这里改造成了属于自己的“火箭工作室”。学校也专门拨出3500元经费,老师们通过科研申请为他争取到高纯度燃料。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张世杰的眼睛亮了。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没有先进的设备,他硬是靠着一股子热忱和一台旧电脑,闯开了路。
从此,他泡在航天论坛,看视频教程,自学空气动力学、燃料化学。对同龄人来说枯燥难懂的公式,在他眼里成了通往天空的密码。
2025年7月11日,湖南新邵县二中,世杰在组装世舟六号火箭,父亲在一旁协助。实验室的记事本上还记录着张世杰立下的目标,这份愿望清单名为“我们以后要做什么”,共分为“燃料、发动机、航电、回收、试车台建造、二级火箭”等10个阶段。
梦想很快从书里钻进心里,又握在手里。
第一个难题是燃料,买不到现成的,张世杰就自制提炼,猪圈墙角的硝土成了他的“矿藏”。
一遍遍试验、提纯,终于从那些褐色土壤中得到了硝酸钾。用化学方法从化肥中获取燃料,这项连专业人士都小心翼翼的操作,他在自家院子里就完成了。
2025年7月11日,新邵县坪上镇赤水坡村,张世杰在阁楼进行化学实验操作—从化肥中提取高纯度硝酸钾,用于火箭发射。阁楼闷热无比,不一会就汗流浃背,张世杰通常在楼顶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
“第一次试射正好是我生日。”张世杰笑着说那天的狼狈,因为下雨潮湿,燃料根本点不着。第二天,他和父亲再次来到田埂上,那枚用PVC管制作的火箭,终于腾空而起。
“虽然不懂那些技术,但我相信儿子。”他父亲张秋中平时开网约车,话不多,却总在休息时默默陪儿子去田埂“发射火箭”。
2025年7月11日,新邵县坪上镇赤水坡村,家中楼顶和父亲、小伙伴一起组装火箭。
不过,失败才是家常便饭。发动机爆炸、燃料失效、回收失败……难题接连不断,少年却越挫越勇。
PVC管不耐高温,就改进为金属发动机;零件精度不够,就在二手网站淘来3D打印机。没有钱买新设备,就和同学凑钱买二手的;缺少材料,就自己动手制作。
2025年8月12日,新邵县坪上镇赤水坡村,张世杰在家旁边的小角落进行测试。张世杰设计的B30160微型固体火箭发动机,测试非常成功,达到预设推力,冲击波产生7个肉眼可见的马赫环。
2025年8月12日,新邵县坪上镇赤水坡村,在发动机试车后检查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失败和意外是研制中的常态。”张世杰介绍,一次提取硝酸钾,因为比例不对,锅子起火,把他吓得不轻。起初发射时,发动机喷口还常常被堵住,甚至出现爆炸。3年钻研路,张世杰发射失败不少于100次。
而让张世杰更为鼓舞的,是逐渐有科普机构开始订购他制作的火箭模型,“这不仅解决了经费问题,也让我感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了。”
去年夏天,张世杰受邀在北京参加“水火箭科学日”暑期科普活动。当着中国科学院院士庄逢辰的面,他成功发射了自制火箭。刹那间,他仰望的轨迹与身旁的航天专家,交汇在了同一片视野里。
湖南新邵县二中,晚上8点51分,张世杰在学校实验室测试发动机燃料效果。燃料的好坏决定了发射的质量,配比准确,燃烧才能充分。
念念不忘,终有回响。560分的高考成绩,让张世杰顺利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录取。7月28日,收到通知书时,他反复摩挲着上面“航空航天”四个字,仿佛触摸到了自己的未来。
2025年7月12日,新邵县坪上镇赤水坡村,世杰小心翼翼地从父亲车中取出发射架,准备前往田间发射火箭。小小的车厢,是他最“安全”的发射车。
2025年7月12日,新邵县坪上镇赤水坡村,发射前,张世杰和父亲一在田间检查发射架状况。世杰爸爸张秋中,是一名滴滴司机,一边奔波生计,一边默默支持儿子的航天梦想。他们在各自轨道上前行,一个托举生活,一个奔赴天空。
“大学是我航天梦想的新发射台。”张世杰说,“过去动手造火箭,是在追逐自己的航天梦。现在,我要为了国家的航天事业而努力。”
此刻,他还牵挂着和他一样生长在乡村的孩子们,“我想让乡亲们相信,敢想敢做,再贫瘠的土地也能绽放出蔷薇。”
发射前张世杰在测试降落,防止火箭在正式发射的时候开伞失败而坠毁。
乡间小路人来人往,张世杰不受喧闹环境影响,一心扑在火箭的发射工作上。父亲虽然不懂火箭,但是他懂得儿子的热爱,用伞为世杰撑起一片阴凉。
马上发射,世杰打开箭载相机,用于拍摄火箭自身飞行姿态。
今日火箭似少年,他日少年如火箭。
真正的梦想,从不会因起点在哪而渺小。就像火箭升空,关键不在于发射台是否华丽,而在于是否有足够的推力。
世杰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父亲则负责简单的辅助工作。无言间尽显父子的默契。
2025年8月12日,成功了,成功了,火箭达到预定高度,并成功打开降落伞。顾不上穿鞋,他按耐不住兴奋地奔跑,火箭最后成功降落在地里,世杰说他在这里发射3次,之前都落在水田里,火箭都报废了,只有这一次降落在地上。
如今,张世杰制作的火箭最高能飞到400米。这个高度,足以俯瞰整个村庄,看见山那边的世界。
田埂上的少年,已然奔赴北国之秋。他说,无论将来飞得多高,永远感恩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来源:红网
作者:杨抒怀 谭苏昕 邓琴
编辑:翁子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