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伴村成长⑩丨华盖亭亭映民生 海南长龙村百年古榕下的治理新生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秦楼 编辑:刘惟烜 2025-09-18 09:31:34
时刻新闻
—分享—

海报海南.jpg

编者按:群山沃野间,一场多年的双向奔赴正结出硕果。褪去机关气、裹满泥土香的驻村工作队,以“伴村人”之姿扎根沃土,破产业困局、塑文明乡风、引发展活水、注科技动能,更在相伴同行中唤醒乡村自主生长的内生力量。

当村民的盼头化为干事劲头,当干部的责任融入乡土情怀,这些村庄在产业、文化、生态、组织、人才的全面振兴中,正逐渐褪去“被帮扶”的印记,以主人之态拔节生长。6月24日起,红网推出《伴村成长——万千变化在田间》专题报道,以一村之路,映照中国万千乡村的共同轨迹,记录这场从“焕新”走向“自兴”的温暖历程——有人伴,崎岖变通途;有人守,瘠土生新芽;有人引,乡风自成歌。

图片1.jpg

海南省白沙县长龙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秦楼 海南白沙报道

华盖如亭,根须飘曳。在海南省白沙县七坊镇长龙村,有一棵百年古榕,远远望去,郁郁葱葱的枝叶,像是从空中飘下的半片绿色云雾。

树下,正是村民们喜爱的聚集地。去年4月,村里露天的党员户外活动中心实现了华丽升级,变身为村民们可以避雨歇脚、交心畅谈的凉亭——大榕树议事亭。

“邻里和谐其乐榕融 红蓝联建共筑平安”,站在议事亭前,一副楹联映入眼帘。海南省公安厅驻白沙县长龙村第一书记朱德纪介绍,楹联中所指的“红蓝联建”,正是2023年以来白沙县七坊镇推出的以长龙村党支部志愿者“红”、查苗派出所民警“蓝”为主体,打造的基层治理党建共建模式。

图片2.jpg

大榕树议事亭。

说起大榕树议事亭,朱德纪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这里就像是村里的情报站,村民遇到急难愁盼的事,会自发地到这个阵地反映诉求,村干部和村民们就会围坐在一起,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商讨。

两年过去了,村民参与基层自治的积极性提高了,村干部调解矛盾的阻力下降了……作为七坊镇“红蓝联建”的试点村,长龙村在基层治理、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发生了令村民可感、可触的新变化。自2023年7月以来,长龙村共解决矛盾纠纷10起,调解率达100%。

“‘红蓝联建’不仅是字面上理解的‘1+1’,更是‘1+N’。”朱德纪坦言,它本身的意义就在于团结,大家一起合力解决问题。而要打造一个和谐、和美的村庄,这背后,离不开一群人的努力。

一个阵地——

大榕树下的探索落地了

在长龙村,每一轮工作队和下一轮工作队交接前,都有“传帮带”的传统。2023年7月的一个午后,来到长龙村当天,朱德纪就和队员们在当时驻村第一书记吉彬的带领下,开启了走村入户调研。

刚来村里时,因为和村民不熟,再加上大家说黎语较多,语言不通,村民们见到工作队后并不是那么热情。

可工作队没有就此放弃。一个月走访下来,工作队了解到,长龙村以老人和儿童居多,外出务工的青壮年约占村里总人口的1/5。如何更好地守护村里老人、儿童的安全,如何提升乡村精神风貌……这些成为了村里需要优化的方向。

就在此时,白沙县七坊镇打造的“红蓝联建”模式在全镇逐步推行开来。

“因为我是省公安厅派驻下来的,另一名队员是七坊镇负责综治工作的,因此,在基层治理这块,大家和村民之间有种天然的亲近感。”朱德纪说,加上长龙村的人口规模不大不小,镇里考量了多项因素后,把“红蓝联建”的试点村放在了长龙。

既然是“红蓝联建”的试点村,如何发挥示范效应,在全镇中做出特色,成为了当时村支两委和工作队的聚焦点。经过反复讨论,大家达成一个共识——搭建一个阵地。

村委会这个场合比较严肃,时常会让村民感到拘谨,那阵地选在哪更合适?村支两委和工作队把目光投向了村里那棵古榕。

图片3.jpg

百年古榕。

长龙村党总支书记董中认介绍,在当地,榕树有着吉祥的寓意,它是村民祈福的地方。

顺着董中认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榕树周边有帮扶车间、收胶站,不远处还有一条小河。董中认说,每天清晨割完胶后,村民们就会带着盛满胶水的桶子,来到古榕下,换取一夜辛苦劳作后的“果实”。

图片4.jpg

古榕周边的小河。

之前,村民们就很喜欢来古榕下乘凉,可一下雨,就没法待在这里了。朱德纪笑着说:“既然村民们喜欢来这里,我们就要让这里有个给大家遮风避雨的地方。于是,我们在党员户外活动中心的基础上,升级打造了大榕树议事亭。这一议事亭于去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

有了阵地,还需要有健全的保障机制,才能充分释放效能。“红蓝联建”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线上利用“警民议事平台”微信群,线下则是通过支部联席会决策平台和大榕树议事亭。

驻村工作队队员谢维广介绍,2023年7月,工作队来村里不久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两周内就组建了义警队。这样一支队伍的组建,很好地缓解了村内警力不足的情况,也加强了对村里的巡逻与守护。

一剂良方——

产业发展的心病解决了

8月下旬,记者在长龙小村见到了村民李文正,他自豪地介绍起自家刚建成不久的楼房。李文正种植瓜菜10年了,是村里最早种植辣椒的农户之一。

落座后,李文正笑着算起了一笔致富账。“我现在种植瓜菜20多亩,10年来,每年都会种辣椒。朝天椒价高时,每斤能卖到20多元;线椒价高时,每斤能卖7元。这些年从未想过,自己靠双手打拼能攒下40多万元,建一栋属于自己的小楼。”在他看来,这都是因为赶上了瓜菜产业发展的东风。

一直以来,因储藏条件有限,导致村里瓜菜种植抗灾能力薄弱,这成了李文正等农户长久以来的一块心病。

2024年春节前后,由于天气和交通因素,进出岛港口遭遇罕见拥堵。交通受阻,瓜菜运输不畅,村里的瓜菜陷入滞销困境。

“那时我们四处租冷库,可因需求太大,根本租不到。”李文正说,看着自己辛苦种植的瓜菜将要烂在地里,十分心疼。最终,只能以“跳水价”被迫出售瓜菜。

朱德纪回忆,当时,村里常年蔬菜基地一天能产出上万斤辣椒,村支两委和工作队的队员们每天都在想办法为瓜菜找销路,可找销路的速度还是无法跟上瓜菜坏掉的速度,这令大家十分苦恼。

能否在村里建一个冷库,延长瓜菜的储藏时间?能否在下次遭遇特殊天气时,从容应对?就在此时,在大榕树议事亭里,村里许多农户纷纷提出瓜菜储藏难的问题。

朱德纪说,那段时间,村支两委和工作队的队员们全身心扑在这件事上,查政策、寻求政府部门支持,找寻合作伙伴。“经过多番走访、调研,我们终于在镇上找到一家意向企业,决定采用‘合作社+企业’的模式,建设一个果蔬集散中心。”

图片5.jpg

长龙村果蔬集散中心。

“说干就干,我们把闲置多年的校舍利用起来,把教室改造成冷库,并进行了隔热处理;村民们也自发行动起来,一起出力把地面弄平整……”朱德纪坦言,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十分感慨。2024年4月,大家一起商量、提出建设集散中心的想法后,不到半年,集散中心就建成试运行了。

站在集散中心内,记者看到现场有2个冷库、1个火力烘干车间。董中认说,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底是集散中心最忙的时候,人数最多时,每天有30多人同时在此工作。

集散中心建好了,不仅提振了农户种植的信心,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李文正笑着说,现在遇到特殊天气或交通阻塞的情况,农户们不再心慌了。

一种蜕变——

全村的思想观念更新了

图片6.jpg

进入长龙村的道路旁,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橡胶树。

在长龙村,一棵橡胶树连接着“衣食万户”,撑起了无数家庭的生计。

近年来,随着“红蓝联建”的深入推进,村民们的思想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村里调解矛盾的阻力下降了。

今年2月,一名村民在焚烧橡胶树枯枝时因火势蔓延,不慎烧到了8名村民的600多棵橡胶树。在当地,一棵橡胶树大约是400元,损毁600多棵橡胶树,算下来得赔近30万元。

这笔钱对长龙村的农户来说,是笔不小的数目。村支两委和工作队的队员们了解情况后,便迅速联系镇综治中心、司法所等部门,共同就这一事情的赔偿纠纷开展调处工作。

谢维广回忆,大约花了近一周时间,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分头行动,逐个给受损农户做工作,最终把30多万元的赔偿金调解至4万元。

“当时知道家里的橡胶树受损后,我是比较心急的。”长龙村村民高进才坦言,后来在工作队和村干部的疏导下,换位思考后冷静了下来。大家都是邻居,让那位村民一次性赔近30万元也不忍心,于是选择了退让。

朱德纪感慨,“能把赔偿金调解至4万元,这不仅是各部门协同努力的结果,更关键的是当地村民内心的那份淳朴善良,让矛盾双方在调解过程中,多了相互理解与包容”。

回望在长龙村的近千个日夜,朱德纪坦言,自己很喜欢村里的氛围,因为在这里经历、工作过,因此,对这片土地有了不一样的感情。

图片7.jpg

在朱德纪看来,基层治理是一群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从刚来村里时的理想化到如今的务实化,两年间,朱德纪和队员们实现了自我蜕变。在他看来,基层治理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共同努力的结果,要集合不同的力量,治理之路才能走得越宽、越广。

夜幕降临,长龙村古榕下的霓虹彩灯次第亮起,暖光缠绕着老树枝桠,渐渐晕开;不远处的议事亭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泡上一壶热茶,轻抿一口,驱散了一天的疲惫。抬头望去,这一串串由村民自发挂起的彩灯,正一闪一闪地亮着。那光亮,不只是夜的点缀,更是村民们对大榕树议事亭、对驻村工作队最真诚的认可。

【记者手记】

一面墙,照见乡风文明的远方

从村委会出来,沿着村道向古榕方向漫步,便能看见一面面以普法、乡风文明为主题,色彩斑斓、寓意深远的文化墙。

朱德纪边走边介绍,这些文化墙曾经都是凹凸不平的水泥墙。变化,始于两年前的那个夏天。

2023年7月,正值暑假,工作队从白沙县邀请了一批大学生来村里,让他们将民族特色和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创作了近200平方米的墙绘。“电动摩托车别太快,安全头盔记得戴”等一行行接地气的标语,正是由村支两委和工作队共同思考完成的。

在采访中,队员们表达了同一观点,希望村里的孩子能习得一技之长,长大后有更好的出路,也期望他们能透过这一面墙,看见比脚下土地更辽阔的人生可能。

从大榕树议事亭到果蔬集散中心,再到村道旁的精美墙绘,一路采访下来,记者在一个个细节里,看到了一支队伍、一群人围绕同一个目标付出的真心与努力。基层治理是一门需用“心”深耕的学问,而在近千个日夜里,工作队早已将接力棒化作服务的纽带,稳稳递到村民手中,让乡风文明的新故事,继续在这个黎族村寨续写。

333.png

执行策划:周逸峰 刘玉先

报道团队:王诗颖 刘玉先 王嫣 吴公然 汪衡 谭苏昕 秦楼 张必闻 朱丽萍 龚子杰 王杨 刘志雄 李兵 陈霸

设计团队:杨抒怀 邓琴 谭文平 佘履安

相关链接

专题丨伴村成长——万千变化在田间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秦楼

编辑:刘惟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43/52/1529072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