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芳 长沙报道
楼道灯亮了、路平了、物业来了、邻居熟了——这些看似日常的“小事”,却是基层治理中的“大事”。在长沙市雨花区,一场以党建贯穿小区治理的实践,正悄然改变成千上万居民的生活。
从“雨邻有约”的协商议事平台,到“综合执法进小区”的机制创新,从“共享物业”的连片打包,到小区党组织书记备案管理的制度探索——“雨花模式”不仅破解了老旧小区治理的堵点、难点,更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甚至“受益者”和“传播者”。
9月10日下午,雨花区党建引领小区协商共治现场推进会暨首届“雨花邻里节”启动仪式举行。雨花区委书记黄军其指出:“我们打造小区党组织630个、覆盖912个住宅小区。我们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让‘和美星城’的愿景真正转化为群众可观可感、可触可及的幸福生活。”
“雨邻有约”:让居民从“沉默”到“发声”
在自然岭社区,62岁的彭学成再也不用为雨天屋顶漏水发愁。2024年,他所在的明德雨实中学怡园宿舍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与以往不同,这次改造从规划阶段就邀请居民全程参与。防水重做、外墙翻新、雨棚更换一气呵成,楼下还新添了小花园和健身器材。
自然岭社区党总支书记王静说:“我们通过‘雨邻有约’协商议事机制,把话筒交给居民,让诉求被听见、被解决。”
“雨邻有约”不仅解决硬件问题,更重塑邻里关系。今年6月,一场“邻里串门会”在社区举行,6个家庭敞开大门,茶香、笑声、问候声交织,曾经的“陌邻”变成了“睦邻”。
自然岭社区“邻里串门会”。
在雨花区,一个个议事平台如繁花绽放:雨花亭社区打造“有四说事”议事平台,每周四由人大代表、党支部书记、党员志愿者驻点接待,推动民生“实事”快办;井湘社区的“红帆驿站”则邀请执业律师、心理咨询师加入,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处等专业服务。
“断头路”难治?上学路难走?圭塘街道开展“雨邻有约”听民声主题活动,把办公室搬进小区,各方联动下,“定制公交”应运而生,“断头路”也打通了。
“定制公交”破解上学难题。
“雨邻有约”不只是议事机制,更是一种治理哲学的转变:通过定期举办“串门会”“周四说事”“红帆驿站”等平台,让律师、心理咨询师、党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介入,实现“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小区”。
协商不止于“开会”,更在于建立常态化、可信赖的参与通道。让居民真正感到“被尊重”,才是社区共识形成的关键。
综合执法进小区:“看得见的管得着,管得着的看得见”
“楼顶种菜、私搭乱建、违规住改商……”这些小区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往往因执法力量难以下沉而长期滞留。
在雨花区东塘街道,这一困境被打破。街道率先探索建立“小区综合执法流动工作站”,整合城管、公安、市监、应急等8个部门执法力量及专业律师,推行“1211”工作模式:
坚持1个核心理念(党建引领、协商先行、多方联动、执法为民),依托2支队伍(综合执法队+党员志愿服务队),建立1张清单(重点执法事项清单),理顺1套流程(综合执法工作流程)。
“我们‘看得见、管不着’,执法部门‘管得着、看不见’,”政院社区党委书记罗晓情坦言,“工作站让力量沉下去、问题浮上来、响应快起来。”
小区综合执法流动工作站工作人员在楼顶劝解居民。
在政院小区楼顶种菜整治中,党员志愿服务队先行上门沟通、宣讲政策,城管、应急等执法力量提前介入、明确法律底线,形成“柔性劝导+法治支撑”合力,最终在立案前成功劝解居民,完成整治。
目前,这一模式正在雨花区多个街镇推广,成为破解小区执法难题的“金钥匙”。
执法下沉不是“人来就行”,而是要构建一套权责清晰、响应迅速、法治与人情并重的运行机制。
“共享物业”:连片打包,破解老旧小区“无人管”困境
无物业、无维修基金、无门禁、无“看相”——这是许多老旧小区的真实写照。规模小、分布散、收费低,市场化物业企业“不愿接”,社区代管又“接不住”。
侯家塘街道梓园社区率先探索“共享物业”模式,联合周边社区,将42栋老旧楼栋“连片打包”,引入专业物业统一服务,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居民满意度。梓园社区党委书记彭英子说:“小区物业费缴费意愿率近90%。”
梓园社区红旗区二片易涝点,相关部门、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物业人员带领居民代表现场检查化粪池和污水井。
同时,社区通过提供过渡补贴、免费办公用房等支持,助力物业企业三年内实现政府补贴到自主盈利的转变,让物业企业“留得住”。
根据小区类型不同,雨花区因地制宜推进分类治理。在物业管理小区,推行以小区党组织为核心,业主委员会、业主监督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在开放式老旧小区,推行连片打包“共享物业”、引入物业企业或社会组织、成立居民自治组织等共同参与治理的模式。
目前,雨花区286个老旧小区,已有233个小区实现了物业服务覆盖。推进会现场还进行了物业服务项目集中签约,又有一批开放式老旧小区将迎来“贴心管家”。
“我们争取在年底前,实现开放式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雨花区委组织部长田劲说。
“打包运营”降低成本、“政府陪跑”平稳过渡——让市场力量“愿意来、留得住、能盈利”,是老旧小区引入物业的关键。
书记备案管理:“头雁”强起来,支部才能实起来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雨花区在全省率先推行“小区党组织书记街镇备案管理”制度,解决小区党建“谁来干”“怎么干”“干得怎么样”等系列问题。
东山街道小区党组织书记备案管理,通过“厚爱一层、精培一批、深耕一方”三大举措,激活小区“微治理”。明确“有公心、有热情、有能力、有威望”的“四有”标准,建立“一人一档”数据库,实施“头雁孵化”“导师帮带”“实战练兵”三大工程,全面提升小区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
“小区党建不是务虚,是真的有方法可循!”南雅社区雅致名园小区联合党支部书记彭月在“东山论建”分享会上感慨。她所在的小区党支部牵头组建“智囊团”,为小区修缮项目把关,节约了资金90余万元。
雅致名园小区,大家商量着假山小路该如何修葺。
修好的假山小路。
其中,雅致名园小区的假山小路修葺,楼栋长袁湘平牵头组织,建筑专家吴先生提供专业方案,热心业主小孙、小佘抢着管预算、搞招标,最终仅花11.8万元就让假山“焕新颜”。
备案管理实施以来,全区已连续选派50余名退出领导岗位的区管干部到小区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帮助小区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仅东山街道一年来就解决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等问题230余个,提供微服务400余件,以“小支点”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
随着“雨花邻里节”的启动、共享物业的推广、执法力量的下沉、书记备案管理的落实,雨花区正将“党建聚力”转化为“治理聚力”“邻里聚力”“幸福聚力”。
党建引领不能停留在“建组织”,更要重视“强人选、给方法、压责任、看成效”,实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党建如何真正“聚力”?雨花答:从“邻”开始。
雨花区的实践表明,党建不是高高挂起的标语,而是可嵌入日常的治理逻辑。无论是“雨邻有约”的协商文化、“综合执法”的机制创新,还是“共享物业”的市场思维、“书记备案”的人才机制——其核心都是让组织下沉、让资源汇聚、让居民参与。
“雨花模式”或许仍在演进中,但它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
真正的治理创新,不一定源于宏大设计,更可能来自对每一个“人”的真诚关照,和对每一件“小事”的认真对待。
来源:红网
作者:胡芳
编辑:韩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