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南以空前力度赴多地引才的新闻,持续刷屏网络。
可能有人好奇,湖南对人才的“饥渴感”如此之强,这么多人才又要怎么消化?
湖南最大的动力和底气,就是产业二字。
正如新华社报道的,湖南有坚实的产业基础:
国家41个工业大类中,40个大类在湖南有布局,全省形成了6个万亿级产业和17个千亿级产业,能让人才与事业实现双向奔赴。
▲世界计算·长沙智谷。(图源:湖南湘江新区)
产业不是一天能长成的,需要政策等多方面的培育。
比如说在本月,湖南就发布了两份促进产业发展的文件。
9月1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十天后,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支持益阳市高端电子元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前面一个文件,带有全省普遍性,14个市州都“有份”,而后面这个文件,是“点对点”式的专项支持。
观潮君梳理发现,湖南省级层面针对地方“点对点”式的产业专项政策,近年来并不鲜见——
●2022年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支持娄底市先进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 2024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支持郴州市锂电新能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 2024年5月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商务厅和长沙海关联合印发《支持永州蔬菜出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 2024年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衡阳智能计量衡器产业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 2025年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 2025年9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益阳市高端电子元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为什么是针对这6个市?
细细观察,不难发现其中的“门道”。
比如娄底的“材料谷”,到2024年底,已聚集规上企业509家,总营收1660.41亿元。
此外,“材料谷”还颇具行业竞争力。娄底已建成全球中薄规格高端热处理板材加工基地、世界一流的汽车板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高强钢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硅钢基板生产基地。
▲涟钢电磁材料公司0.2mm薄规格新能源汽车用无取向硅钢下线。(孙远平/摄)
产业内容说起来有些专业,其实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
以电容器为例,你用的5G手机里面,电容器数量超过1000个;你开的纯电动汽车上,电容器数量超过1万个。
目前,益阳市电容器产业已聚集企业92家,年产值突破200亿元。全球每12.5支铝电解电容器中,就有1支“益阳造”。
比如,常德的合成生物制造产业这些年的发展也是可圈可点。就在本月,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在常德举行,“国字号”会议足见常德在这个产业上的建树与潜力。
▲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开幕式现场。
还比如,2024年永州市蔬菜出口货值114.8亿元,占全省蔬菜出口货值的87.8%。
不仅这几个例子,湖南支持的这些产业,其实都“身手不凡”。
透过这些专项政策,不难观察到湖南当前产业发展的重要风向。
产业培育,要“优势优先”。
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区域经济而言是“四梁八柱”,对于民生而言更是就业的“压舱之石”。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分工的日趋精细化,产业竞争也日益激烈。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翔表示,与沿海发达省份乃至全球其他优势地区相比,湖南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资源禀赋也有限,难以在所有产业领域同步推进、平均发力。
▲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梁山/摄)
以高端电子元器件产业为例,韩国三星背后有该国国家层面扶持及庞大集团支撑,日本很多企业深耕行业数十年,湖南产业在和他们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并非易事。
“因此,我们就得优势优先、重点突破。”朱翔说,就是要将有限的政策资源和财政力量,集中投入到各地最具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上。
产业壮大,需要联动发力。
发展产业,湖南一方面坚持全省“一盘棋”,在4×4现代化产业体系下整体推进,与此同时,正在深度挖掘每个城市的独特DNA,促其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业赛道。
上述这些专项政策,不单是对某一地方拳头产业的支持,也是全盘中的重要落子,强化区域协同。
比如,政策鼓励支持娄底与长沙“创新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对接,支持娄底市先进材料产业集群与长株潭优势产业集群建立产业联盟。
▲株洲动力谷。
比如,支持郴州锂电产业协同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共同打造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
还比如,支持常德市与岳麓山实验室、芙蓉实验室、洞庭实验室等开展合作,与“大院、大所、大企”开展协同创新。
这种既因地制宜又联动发展的模式,正是湖南避免同质化内耗、形成合力的关键所在,最终目的是在全省形成百花齐放的现代化产业生态。
“要坚持产业链群发展的内在规律,全省一盘棋布局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全省经济协同发展竞争力。”湖南省政府原参事、省委党校二级教授肖万春说。
政策干货,让“精准滴灌”落到实处。
观潮君发现,上述6个文件,多数只有十条,有的甚至只有九条,都是“干货”,没有“穿衣戴帽”,避免繁文缛节。
比如,针对益阳的《若干措施》提出,“建立省级层面产业合作协调机制”“将益阳市高端电子元器件纳入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重点支持领域”,益阳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汤佩茹说,这不仅有利于整合全省的优质资源,还有利于企业拓展市场。
▲益阳电容器企业工人查看设备运行情况。(图源:湖南省工信厅官网)
益阳高新区管委会产业发展局局长罗孟林表示:“政策中‘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部署,为园区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指明了路径。”
信维电子科技(益阳)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庆堂与益阳和天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宏志都谈到,省级层面出台政策,企业更有信心,并且,九个方面都切中了企业的痛点,让政策更精准。
于企业而言,往往更关注切中企业发展要害的内容,政策越实在,企业的正向反馈就会越多,落地的效果就越好。
正如肖万春所说,专项政策就是为了“精准滴灌”市州的特色产业链群。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在提升政策匹配度、政策引领力的同时,还要进一步紧贴企业实际,明确具体实施路径,杜绝政策空转,提升政策的落地力。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刘玉先 姚宇超
编辑:刘惟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