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记者走进常德市西湖管理区西洲乡新北河村昌拓菌业种植合作社基地,大棚内温暖如春,菇香扑鼻,20多名社员正在采摘蘑菇。
“今时不同往日了,现在是智能大棚,每年亩产蘑菇近1.8万公斤、产值近5万元。”昌拓菌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成建湖告诉记者,去年2月的雨雪,基地28个大棚全部被压塌。“第二天,当地政府组织志愿者清理倒塌的大棚,抢挖制作菌包的设备,还送来20万元补助款。我们抓紧重建大棚,恢复生产。”
记者看到,新建的智能大棚内,菌包生产线、控温控湿设施均可一键操作。多种智能设备实时监测大棚内的温湿度、光照强度。
“去年6月,新建4个冷链仓库、购置1辆冷链运输车,拓展了销售网,蘑菇远销上海、广东等地,供不应求。”成建湖眼睛笑成一条缝。
去年受灾严重的种植大户,还有西洲乡田园村穗丰芦笋产业园、西湖镇新港村绿祥农业蔬菜合作社。
去年2月,穗丰芦笋产业园千亩大棚全部被冰雪压塌。重建大棚时,产业园引入设施农业,建设数字农业云平台,将传统大棚改造成智慧大棚,建立智慧农业系统。
记者走进芦笋大棚,看到控温控湿器上显示温度19.5摄氏度、湿度75%。地垄上,一根根翠绿的芦笋冒出地面。
“重建大棚后的首批芦笋即将开始采摘,明年上半年进入丰产期,每年亩产约2000公斤。”穗丰芦笋产业园负责人周继新告诉记者,建设的智慧农业系统通过对历年种植数据、市场销售数据以及气象数据等进行分析,可预测芦笋的病虫害发生趋势和市场需求,提示采取应对措施,有效降低种植风险,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大大提高种植效益。
中午时分,记者走进绿祥农业蔬菜合作社基地,大棚内辣椒、黄瓜、空心菜等长势正旺,几十名社员正在采摘果蔬。在草莓种植大棚,合作社负责人张学年一边安排社员将果蔬称重、打包,一边拿出手机操作,很快智能大棚的天窗缓缓打开、通风系统开始运转。“草莓即将成熟,大棚温度20摄氏度最适宜。”
“统一使用直径32毫米镀锌钢管,重建的大棚坚固耐用。800亩基地全部建成设施农业。”张学年介绍,“智能大棚内通风、控温、控湿、灌溉、施肥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管理,蔬菜稳产丰收,亩产效益将翻一番。”
西湖管理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文兵介绍,去年2月,该区近3000个果蔬种植大棚,九成被冰雪压垮。近一年来,该区在大棚重建过程中,全面推广智能装备、建设智能温室大棚。目前,该区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近1.1万亩,主要种植芦笋、辣椒、西红柿等果蔬,年产值超10亿元。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杰 刘雪芬
编辑: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