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春走基层·年味非遗丨万古英雄灯下舞,千秋猛将手中提

来源:红网 作者:吴公然 梁瑞海 陈众喜 编辑:宋芳 2025-02-11 14:08:51
时刻新闻
—分享—

年味非遗750x256.jpg

DSC_0726_副本.jpg

平江皮影戏。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吴公然 通讯员 梁瑞海 陈众喜 平江报道

2月8日(正月十一)下午2时30分,平江县天岳广场,气温已降至冰点。

随着阵阵急促的唢呐锣鼓声响起,偌大的广场上瞬间出现一个“热点”,吸引周边百姓冒着严寒涌进广场观看——平江皮影戏专场正式拉开帷幕。

平江皮影戏是一门集吹、拉、弹、唱、打和皮影制作的画、雕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时,两三名艺人在灯光照亮的幕布后,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平江流行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2012年,平江皮影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DSC_0706_副本.jpg

2月8日,平江皮影戏专场拉开帷幕。

让人“上瘾”的平江皮影戏

这次登台表演的是平江皮影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钟志远,他带着徒弟刘牡丹、魏思娟披挂上阵,为观众送上一道春节文化大餐。

只见广场舞台中央立着一个仅四平方米的“小房子”,对着观众的那一面是一块白幕布,两旁挂着一副气势磅礴的对联:“万古英雄灯下舞,千秋猛将手中提。”这副对联毫不夸张,在接下来的表演中,“小房子”中的三人在幕布上演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

在一段武戏中,观众仿佛看到了雄兵百万,金戈铁马、冲锋陷阵,刀光剑影充斥眼前。“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的平江皮影戏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微信图片_20250211103241_副本.jpg

幕后“小房子”中忙碌的师徒三人。

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时,幕布后的钟志远正提着影人做着各种动作,徒弟辅以乐器配合,平江皮影戏所独有的“凤鸣腔”响彻广场。

高潮时,钟志远在半分钟内动用了20个道具,手上最多同时提着8个影人。他既耍枪又舞刀,还要根据剧情更换影人身上的武器、服饰。看似忙得不可开交,实则忙而有序,全程与乐器丝滑配合。

行家出手,不同凡响。这段表演凝聚着钟志远40年的功力。

台下的观众看得尽兴,台上的师徒三人演得过瘾。尽管近段时间为了演出连轴转,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徒弟刘牡丹说:“学平江皮影戏一旦入了门就会‘上瘾’,演出正好过过瘾。”

为何会“上瘾”?在工作室,钟志远随手拿起一把皮影戏中常用的京胡说道:“像这个乐器,初学时它不听你的话,拉不出几个像样的音。一旦学出了感觉,它开始听你指挥,指哪打哪,想拉什么音就能出什么音,你就离不开它了,一段时间不见就会想它。”

这种“瘾”,大概就是皮影戏的独特魅力。

DSC_0541_副本.jpg

钟志远在工作室向记者展示自己制作的影人。

从“非遗大县”迈向“非遗强县”

钟志远带领徒弟表演的平江皮影戏,属于平江县“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春节主题系列文艺文化活动之一。活动中,平江非遗唱主角,平江皮影戏、花灯戏等传统戏剧,平江酱干、谷雨烟茶等传统技艺产品登场亮相,让全县人民畅享非遗盛宴。

平江是非遗大县,现有非遗代表性项目36项。这些非遗代表性项目深受基层群众欢迎,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非遗所传递的道德价值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例如,平江皮影戏宣扬“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美德,在娱乐功能之外,还兼具教育和宣传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部分非遗未能跟上潮流,导致受众减少,年轻人不愿学,一度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状态,甚至濒临失传。

“我们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和‘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的保护原则、‘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开展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平江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党组书记王掌义说。

DSC_0568_副本.jpg

刘牡丹(右)、魏思娟(左)正在练习平江皮影戏。

例如,平江县打破平江皮影戏“传男不传女”的行规陋习,大胆启用女学徒,开启了传承模式上的创新。目前,刘牡丹、魏思娟、刘田辉、严盟芳、吴白兰、聂正英等多名女性加入,队伍得到拓展和充实。

王掌义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组织开展田野调查,收集、整理、挖掘资料,积极申报,让民间文化瑰宝进入非遗名录;大力宣传推广,推动非遗“出圈”,吸引年轻人关注;同时集聚专业人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非遗,从“非遗大县”迈向“非遗强县”。

来源:红网

作者:吴公然 梁瑞海 陈众喜

编辑:宋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46/55/1469410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