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肖懿 胡用梅 姜姿 郴州报道
2月11日下午(农历正月十四),桂阳县文化园古郡城迎来2025元宵喜乐会,现场多个融合非遗表演与民俗年味的活动,为市民们带来一场“非遗元宵”盛宴,感受浓浓年味中的非遗之美。
黎艳青在活动中现场表演剪纸。(陈勇 摄)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是非遗剪纸表演,非遗传承人手持剪刀,纸张在她手中翻转、裁剪,动作如行云流水。须臾之间,造型精美的剪纸作品一一呈现。
展示剪纸表演的正是桂阳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一刀剪”第七代传人黎艳青,桂阳人亲切地称她为“剪花娘子”。
剪纸进社区。
从山水国画到名人,从历史事迹到各种福字......活动结束,记者来到她在桂阳文化园内的剪纸馆,一边欣赏各种琳琅满目的精美剪纸作品,一边听她讲述蜕变成“剪花娘子”的故事。
剪纸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早在2000年前,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以来,桂阳民间就兴起了各种形式的剪纸技艺。每逢佳节,民间就有剪窗花、剪喜字的习俗。
黎艳青剪纸作品。
黎艳青,出生在桂阳县舂陵江镇,一个普通藤编工匠家庭。自幼在父母的熏陶下,对图形对称、色彩搭配有了初步的认知,常常在墙上、地上用木炭描摹涂画。她也经常看外婆剪窗花,从小就对剪纸萌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6年,她考取衡阳艺术学校,接受了系统的美术专业训练,课余还练习书法、篆刻、版画等。也就是在那时,她开始接触剪纸,并逐渐展现出对剪纸的独特天赋。曾经,她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一幅大型剪纸《百鸟朝凤图》,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这更加坚定了她学习剪纸的决心。
真正让黎艳青的剪纸技艺“入门”的,是一位名叫洪源的老人。
2005年,黎艳青在上海城隍庙游玩时,被一位老人精巧细致、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所吸引,她当即购买了两幅。后来,她在长沙雨花非遗馆再次与老人相遇,被老人精湛的“剪字”技艺所折服。
剪字要倒着剪,程式复杂,少一个点多一个点都不行,但老人却能蒙着眼背着手,让任何字样在他的剪刀下鲜活起来。黎艳青当即决定拜老人为师,而老人也看中了她的天赋和执着,收她为徒。
此后,黎艳青每周五下班后坐绿皮火车去长沙跟随师傅学剪纸,周日晚上再赶最后一趟火车回桂阳,这样的往返学习持续了整整5年。
黎艳青剪纸作品。
洪源大师是“中华第一剪”洪氏剪纸传承人,他身怀“一刀剪”绝技。就剪纸而已,在黎艳青看来,剪窗花不难,但要剪好字“比登天还难”。“越是难越要挑战自己”,怀抱这样信念的黎艳青,迎难而上,刻苦学习,埋头练习。
为了剪好一个“福”,她天天练习,至少有上万遍,持续了整整几年时间。慢慢地,在无数的练习中,找到了空间感,对字的形态结构了然于胸,剪得越来越好看,现在一个“福”字在她手中,仅一分多钟就能剪好,还能剪上百种福字。她还触类旁通,现在随便看到一个字都能剪。
黎艳青剪纸作品。
在黎艳青看来,剪纸艺术不仅要传承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经典瞬间,还要创造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为了实现这一点,她不断学习,增长学识、丰富阅历。她遍阅《四书五经》《卡通绘本》《中国纹样全集》等书籍,反复研习库淑兰、高凤莲、吕胜中等剪纸大师的作品,一本《易经》她看了100多遍。那时,她的工资只有400元,基本都用来买书和剪纸样本。
学生体验剪纸艺术。
如今,黎艳青不仅是桂阳市级非遗剪纸传承人,还积极投身于剪纸艺术的传承与推广工作。她多次走进学校、社区,开展剪纸教学活动,将剪纸艺术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解剪纸符号与寓意、剪纸图案与操作等方面的内容。她还带领学员们创作了大量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剪纸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了这门传统艺术。
“剪纸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黎艳青如今已经剪了上万幅作品,接下来,她将会不断创新形式,将字、画结合起来,用一刀剪技艺,把郴州、桂阳本土历史文化和人文景点,用剪纸剪出来,然后再出一本剪纸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艺术,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肖懿 胡用梅 姜姿
编辑:何晓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