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非遗美食,让乡愁有滋有味

来源:红网 作者:陈杰 秦楼 编辑:刘良骏 2025-02-23 21:55:13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2月23日讯(记者 陈杰 秦楼) 非遗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生活的艺术。在湖南这片土地上,一群非遗传承人将“柴米油盐酱醋茶”化作舌尖上的文化符号,用一道道美食串联起传统与现代的纽带。以下是七位非遗守护者的故事,他们的坚守与突破,诠释了“民以食为天”的深刻内涵。

彭家老屋梅菜扣肉:四代匠心,一碗乡愁

“无扣肉不成席”,这句湖南民谚在彭家老屋的梅菜扣肉中得到了极致诠释。彭家老屋土钵梅菜扣肉由彭汉章创立,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作为第七批长沙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彭波从16岁起便投身这道菜的制作,至今已坚持26年。他严格遵循祖传的26道工序,从梅干菜的腌制发酵到扣肉的烹制,每一步都凝聚着匠心。

在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中,传统非遗工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手工技艺因耗时耗力、经济效益低而逐渐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兴趣也日渐淡薄。彭波深知这一现状,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选择以创新的方式让非遗“活”起来。他通过直播带货和真空包装,将这道“家的味道”推向全国,甚至远销海外,让更多游子品尝到家乡的味道。他说:“非遗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活着的烟火气。”

宁乡四碟:四碟藏五味,非遗话春秋

在湖南宁乡的市井烟火中,流传着一句老话:“四碟上桌,乡愁入喉。”砂仁糕的酥脆、刀豆花的甘美、冰姜的辛辣、紫苏梅的酸爽,这四味茶点组成的“宁乡四小碟”,不仅是清代贡品、民国名点,更是一代宁乡人舌尖上的记忆密码。作为长沙市级非遗“宁乡四碟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退役军人杨硕用十年坚守,让濒临失传的老手艺焕发新生。

2019年,杨硕投资500万元建立现代化生产基地,以出口标准打造无菌车间,将古法工艺与现代食品生产结合。他创新产品形态,推出“爱我就要姜就我”“梅时梅刻梅压力”等年轻化包装,并进驻景区、直播带货,让四小碟成为网红伴手礼。2020年,四小碟获评“湖南老字号”,次年斩获省级创新创业直播冠军,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邱氏腐乳:时间发酵的匠心

邱氏腐乳,始于1895年,历经四代传承,至今仍坚持传统手工制作。从黄豆浸泡到二次发酵,十几道工序一丝不苟,造就了鲜辣柔和的地方特色风味。第四代传承人邱舟放弃IT行业,回乡继承祖业,带领家人共同守护这份百年匠心。

邱氏腐乳不仅年产值超百万,还带动周边村民致富,成为长沙市非遗美食。通过改进工艺、研发新口味、拓展线上销售,邱氏腐乳远销海内外,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邱舟表示,将继续传承家族工艺,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时间发酵的匠心”。

沙利文糕点:百年老字号的甜蜜记忆

在长沙,桂花年糕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是节日里不可或缺的“仪式感”。湖南老字号“沙利文”正是这一传统美食的守护者与传承者。

在机械化生产的今天,沙利文依然坚持手工制作桂花年糕。店内老师傅们几十年如一日,用双手揉搓出每一块年糕的温度。沙利文的年糕不仅口感软糯,还带有独特的桂花芬芳,甜度适中,深受湖南人民喜爱。

沙利文的传承人严晓婧表示:“桂花年糕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我们希望通过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创新,让更多人感受到湖南人民的烟火气与人文情怀。”

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口味,沙利文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除了经典的桂花年糕,还推出了低糖版、迷你版等新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沙利文还通过电商平台将桂花年糕销往全国,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湖南味道”。

盐菜糖包:包子里的乡土情

_D5I1530.jpg

在长沙,盐菜糖包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一份乡愁的寄托。作为湘式面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张雄华用二十余年的坚守,将这道承载百年记忆的传统美食带入了现代生活。盐菜糖包以本地盐菜与红糖为馅,皮薄馅足、甜咸交织,每一口都是地道的“长沙味道”。

张雄华坚持手工揉面、古法蒸制,保留了盐菜糖包最原始的风味。为了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一非遗美食,他创新推出冷冻包装,让盐菜糖包突破地域限制,成为游子心中“最暖的乡味”。此外,他还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和社区体验课,手把手教市民制作盐菜糖包,让传统技艺在“一揉一捏”中薪火相传。

“非遗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活在生活中的技艺。”张雄华说。他的努力不仅让盐菜糖包从传统美食蜕变为文化符号,更让这份乡土情走进了千家万户,焕发出时代新生。

湘潭“排头乡八大碗”:宴席里的江湖气,舌尖上的非遗传承

在湘潭,无论是红白喜事还是节庆宴席,“八大碗”总是不可或缺的“主角”。这八道经典菜肴,不仅是湘中宴席文化的缩影,更是一代湘潭人舌尖上的记忆。作为湘潭“八大碗”非遗传承人,石定桂用数十年的坚守,让这份传统宴席文化从乡间酒席走向城市餐桌,成为湘潭美食的一张亮丽名片。

“八大碗”起源于明清时期,八道菜中,扣肉、鱼、羊肉等均需严格遵循古法烹制,每一道菜都承载着湘潭人的饮食智慧与生活哲学。石定桂不仅复原了传统菜谱,还融入了现代健康理念,减少油脂用量,选用优质食材,让“八大碗”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更符合现代人的饮食需求。

为了让“八大碗”走出湘潭,石定桂奔走于非遗展演与培训课堂,还将其带入城市餐厅,推出宴席套餐,让城市居民也能品尝到地道的湘潭味道。这一举措不仅让“八大碗”焕发新生,也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八大碗”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湘潭人的乡愁与记忆,也见证着湘潭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石定桂表示:“八大碗不仅是宴席上的菜肴,更是湘潭人生活的一部分。它代表着团圆、喜庆和热情,是湘潭文化的缩影。”

未来,石定桂计划进一步扩大“八大碗”的影响力,将其打造成湘潭美食文化的标志性品牌,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宴席里的江湖气”。

百年晋丰厚黑茶第七代传人谌超美:创新驱动茶业传承

2013年,谌超美接棒父亲谌小丰成为晋丰厚第七代掌门人,肩负重振百年茶号使命。面对传统市场同质化困境,她迅速推进渠道革新,整合全国经销网络,布局电商战略,建立线上平台并开拓俄罗斯市场,在伊尔库茨克设办事处,延续“万里茶路”国际版图。

谌超美以“技术+文化”双轮驱动转型:继承父亲5项黑茶专利技术,推出非遗技艺“金花散茶”;深挖晋商文化基因,2016年打造爆款“关帝茯”茯砖茶,2018年该产品在八大处茶文化节斩获“百姓最喜爱的茶”。其主导研发的“衣钵茯茶”“岁月手筑茯砖”等系列,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消费需求结合,形成年均多个明星单品的产品矩阵。

面对市场变革,她实施“减产提质”策略,压缩生产周期至6-8个月,优选原料提升品质。通过职业经理人制度规范管理体系,运用大数据精准定位客群,推动百年老号从家族企业向现代化茶企转型。“每代茶人有其使命”,谌超美以创新续写晋商茶文化新章,让安化黑茶在新时代持续飘香欧亚。

结语:非遗美食,让传统活在当下

从彭波的扣肉到沙利文的桂花年糕,这些非遗传承人用舌尖上的技艺,架起了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他们以匠心守护古法,以创新拥抱时代——通过直播带货、文创开发、体验工坊等方式,让非遗从“记忆”变为“日常”,从“乡土”走向“世界”。正如彭波所言:“非遗的未来,在于让人既尝得到美味,又看得见文化。”在这些守护者的手中,非遗美食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万家灯火,续写千年传奇。

来源:红网

作者:陈杰 秦楼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46/67/1472420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