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春走基层·年味非遗丨常德潘氏艺术木雕:印刻乡愁 指尖上的艺术传承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刘惟烜 编辑:宋芳 2025-02-04 13:14:56
时刻新闻
—分享—

573ec5336202492aa714f52dacb6100c.jpg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刘惟烜 常德报道

常德河街,承载着常德人的一抹乡愁。繁华的码头、灯影弦歌下的吊脚楼……在作家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常德的船》等文章中,多次写到常德河街风貌。

时光流转,如今的河街,成为了常德最具有烟火气的街道。正月初六,常德河街游人如织,麻石路两旁商铺林立,擂茶馆的缕缕清香,和着来往人群的欢笑声。走进街上的潘能辉藏品木雕馆,各式木雕艺术品映入眼帘,记者在这里见到了潘氏艺术木雕非遗传承人、潘能辉妻子胡美华。

5_副本.jpg

潘氏艺术木雕非遗传承人、潘能辉妻子胡美华。

身着浅绿色的碎花棉衣、戴着一条红色围巾,一身中国风的装扮,让胡美华身上,散发着一种独有的艺术气息。

落定坐下后,胡美华告诉记者,自家的木雕馆正月初二就开始营业了。“春节期间,有不少在外地工作的常德人返乡后慕名而来,买了许多木雕艺术品带回去,他们能把常德的木雕技艺对外展示出去,把常德本土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这让我们很欣喜。”

在木雕馆展厅内,摆放着一个巨型木雕,胡美华说,这是一根重10吨、长10米,直径1.8米的巨型红椿阴沉木,以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为创作蓝本,将把湘西北地域文化和人文风貌通过木雕展现出来。“我们是2000年5月开始创作的,今年上半年我丈夫会完成画稿,然后正式进行雕刻,这个雕刻主要运用圆雕和深度镂空的雕刻手法,全部雕刻完成大约需要10年时间。”

2_副本.jpg

位于常德河街的潘能辉藏品木雕馆。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木雕艺术中蕴含的诗情画意,时至今日仍然令人神往。对于潘能辉、胡美华夫妇来说,同样如此。因此,他们选择了十年磨一剑,用匠心印刻乡愁,探寻刀木之美。

胡美华坦言,丈夫潘能辉从小是跟着爷爷学习画画的,爷爷是一所小学的美术老师,祖上四代从事木雕创作,逐步形成“潘氏艺术木雕”。在爷爷手把手的教导下,丈夫从小就接受系统的书画和雕刻技艺训练,丈夫独立雕刻的第一件作品是《秋瑾》。20岁那年,他闯荡深圳,靠一把刻刀闯出了自己的世界。可时间一长,对家乡的思念愈来愈强烈,于是,丈夫在42岁时,便返回了安乡县黄山头镇,开设了潘能辉藏品木雕馆。

0_副本.jpg

潘能辉、胡美华夫妇。受访者供图

胡美华和丈夫潘能辉,正是在1996年到深圳打工时认识的,不久后,胡美华拜潘能辉为师,进行素描和雕刻技法的系统训练。通过学习和实践,奠定了较为深厚的雕刻技艺和创作基础。1997年与潘能辉结为夫妻,互帮互学,技艺大增。

一晃,潘能辉、胡美华从事艺术木雕这行有30多年了,从去年3月下旬起,慕名来潘能辉藏品木雕馆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了。胡美华笑着说,现在自家的木雕艺术品不仅卖到了天津、福建、广州、台湾,还走出国门,销往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全球各地,而这些游客最喜欢的还是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木雕艺术品。

111.jpg

如今的潘氏艺术木雕是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谈及新年的新期待,胡美华说,“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正在布置打造潘氏艺术木雕非遗展示馆(常德的船木雕展示馆),这一木雕馆有180多平方米,在大河街那边,元宵节后我们就会搬过去。同时,我们计划把沈从文《常德的船》中提到的48艘各种不同风格的商贸船、乌蓬船用实景打造出来,供游客们参观和沉浸式体验,目前已经打造好了15艘。”新的一年,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这些木雕作品,看得见过去,望得见乡愁,记得住常德。

采访胡美华的半个多小时里,她说的一句话让记者感受很深:“从事木雕工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三十多年来,潘能辉、胡美华夫妇用一辈子专注一件事的精神,雕刻着自己的人生,也在创作一件件木雕艺术品的同时,用非遗搭建起了一座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刘惟烜

编辑:宋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46/96/1467624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