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场跨越千百年的文化和鸣,一次跨越270公里的艺术共创。首个“非遗春节”,红网美编团队与湖南隆回滩头年画代表性传承人,联创“非遗年画版新潇湘八景”,共绘年画里的时代之变,共许烟火里的凡人之愿。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明珠 谭卫丰 李静怡 长沙报道
千年前,古人以笔墨绘出古时之“潇湘八景”,成就东方美学的极致意象。千年后,今人以互联网为纽带,将“潇湘八景”与“非遗年画”珠联璧合,成就时代图景之“湖湘佳画”。
1400年前,湖南隆回滩头镇因三水汇合、积沙成滩而得名。天地造化,时光潋滟,它在唐朝孕育的滩头年画,在2006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年1月我们满怀崇敬之心,从长沙到隆回驱车270公里,去寻求一场历史与文化的双向奔赴。
“造纸、刻版、印刷、手绘……一张传统滩头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20多道工序。滩头年画学起来不容易,传下来也不容易。我们在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技法的同时,要探索和掌握传承与创新的一个临界点。”滩头年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国利向我们介绍道。
这次非遗年画联创的难点在于既需要保留其特色魅力,又需赋予其新的生命。为此,参与联创的红网资深美编邓尧前期搜集了30个案例进行考究。“我对案例进行反复研究并提炼出在滩头年画里使用率较高的颜色作为色卡,在保留其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润色和创新。滩头年画以纸张为介质,呈现出的视觉极具张力。但是因为我考虑到最终成品是通过移动端传播,所以我在构图、色彩上做了一些调整和打磨。让其在适应新媒体呈现的同时,也让其更适应春节期间的大众传播。”
从线描到成画,28个日夜,20多道工序,成就了这场文化和鸣。
“共创,是合作更是和鸣。”对于这次跨界联创,隆回农民画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建蓉很是欣喜。“此次与红网联合创作、共同推广滩头年画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尝试,让我们的滩头年画传下来、热起来、潮起来。”
一雕一刻,一笔一画。非遗年画《新潇湘八景》是跨时代的岁月深情对话,是跨文化的家国共好祝愿。我们将明媚的色彩、朴实的愿望叠加在滩头年画之上,让它在辞旧迎新时重焕新彩、照亮人间。
相关报道:
来源:红网
作者:刘明珠 谭卫丰 李静怡
编辑:高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