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长沙报道
在区域竞合的赛道上,“十五五”期间,湖南应该如何定位?红网“动能湘对论”第二季,记者对话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尚希。
▲刘尚希。(朱丽萍/摄)
刘尚希是湖南益阳人,一直关注家乡的发展。就在上个月,他来到长沙,参加了湖南省“十五五”规划编制专家座谈会。
采访中,说到湖南的情况,他非常熟悉,随口就列举了一组数据。
2024年湖南GDP为5.32万亿元,位列全国第十。
▲湖南长沙市城区航拍。(邹麟/摄)
湖南的城镇化率,2023年为61.1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区域来看,长株潭地区以占全省1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41%的GDP,集聚了25%的常住人口,是湖南的经济高地。
刘尚希分析,这也隐含着湖南腹地的人口城市化率不足,城市和产业对人口的吸附力有待提高,城市包容性有待提升。同时反映出湖南的社会转型慢于经济转型。
▲长沙月湖公园。(刘润泽/摄)
在“十五五”,湖南如何高质量发展?如何“保位争先”,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更好找准位置、彰显担当?
“反向推理思维”,这是刘尚希给湖南的建议。
“要跳出传统的‘追赶逻辑’,通过制度非对称性和要素非对称性开辟新赛道。”刘尚希认为,湖南需要一场非对称竞争。
比如,湖南有良好的资源禀赋,有锑矿储能技术等独特要素,完全可以借此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逆向破局。
那么,湖南要如何开辟新赛道,刘尚希提供了四个“化”的策略。
【数字化:从“技术崇拜”到“制度革命”】
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湖南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
刘尚希指出,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湖南不能仅聚焦技术升级(如AI黑灯工厂),因为这可能会陷入硬件投入泡沫。
▲位于长沙经开区的三一重工18号工厂。(图源:三一集团)
以制造业为例,湖南的一些大型制造企业,如三一重工,通过引入工业互联网技术,建设灯塔工厂,实现了生产效率提升超30%的显著成效。但从全省范围来看,中小制造企业的数字化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问题。
刘尚希认为,湖南可借鉴浙江在数据要素市场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在长沙设立“数字产权(资产)交易所”。
通过这一平台,将湖南丰富的文化IP(如“谷子经济”)、工业数据、公共数据等转化为可交易的资产,打破“数据沉睡”的局面,让数据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位于天心经开区的湖南大数据交易所。(图源:天心经开区)
在招商引资方面,湖南需要摒弃传统的工业化思维,采取“反向招商”策略。吸引更多数字平台、人工智能领先企业在湘设立区域性算法中心,而非单纯的数据中心。以“算力+场景”的创新模式,取代传统的土地优惠政策,培育本土数字生态,实现从“筑巢引凤”到“因凤筑巢”的转变。
同时要建立容错机制。刘尚希表示,湖南自贸区可设立“创新沙盒”,允许企业试水跨境数据流动、离岸金融等高风险领域,政府仅设定负面清单而非事前审批。
【低碳绿化:从“成本负担”到“价值杠杆”】
作为“有色金属之乡”,湖南在低碳转型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传统的发展模式下,一些地方、企业往往将低碳转型视为一种成本负担,仅仅为了满足政策要求而进行“被动减排”。
刘尚希认为,这种观念必须转变,应将低碳绿化视为一种“价值杠杆”,通过创新实现绿色发展的新突破。
▲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岭风力发电场。
湖南拥有丰富的锑矿资源,储量居全球第一。刘尚希建议,湖南可实施“锑矿+绿能”战略,利用锑资源开发储能电池技术,将传统的矿业产业升级为新能源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这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还能推动湖南在新能源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依托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湖南可进行“碳金融”试验。通过这一机制,探索跨境碳交易机制,将生态资源转化为金融资产,实现生态价值的货币化。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湖南的低碳转型,还能为湖南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城市化:从“土地依赖”到“权利重构”】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湖南加快社会转型,实现社会和经济良性循环、协同发展的基本路径。
在刘尚希看来,湖南一些地方仍存在依赖土地开发,而忽视城市治理的问题。
▲长沙圭塘河生态公园。
“未来,湖南应实现从‘土地依赖’到‘权利重构’的转变。”刘尚希说。
长株潭一体化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取得了长足进展,还有提升空间。
刘尚希认为,关键在于提供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他建议,湖南应实行“一体两翼”体制,明确长沙的主体责任,统筹协调三地产业布局,即:
长沙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和数字化、智能化领域,打造全球研发中心;株洲和湘潭则作为两翼,重点发展制造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跨市产业目录,实行“产业链+税收共享”模式,共建“科创飞地”,实行产业链分工。
▲湘潭高新区。
为了提高城市的包容性,促进社会融合,刘尚希建议,湖南可以实行“以房定人”改革:在农民工集聚区试点“保障房产权化”,允许居住满5年者以成本价购得部分产权,将暂住人口转化为新市民,刺激消费升级,促进社区治理,提高城市的包容性。
2023年湖南存贷差超700亿元。刘尚希建议,可由湖南发行“新市民专项债”,支持保障房建设,撬动千亿级内需,“使政府投资转向人本逻辑,在空间上公共资源配置‘跟人走’,实现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的结合”。
【治理现代化:从“政策堆砌”到“系统重构”】
在新发展阶段,治理能力成为决定地区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
刘尚希指出,湖南经济发展不应过度依赖招商引资,应更注重治理能力的提升,“这需要对现有的政策体系和治理模式进行‘系统重构’”。
▲望城区建设“无证城市”综合服务平台,412项政务服务事项可通过“刷脸”或“扫码”获取相关证件证明。
刘尚希建议,湖南应构建“政策废止清单”,每年强制淘汰20%的低效政策,如重复性补贴等,将有限的资源聚焦到核心领域,如数字化渗透、云产业等。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政策资源浪费。
为了解决中小民营企业创新面临的“不敢投”难题,刘尚希认为,湖南可构建“风险共担基金”,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针对中小民营企业设立“创新失败保险”,政府与风投按7:3的比例分担研发失败成本,收益分享则可倒三七。
此外,湖南还可借鉴广东做法,通过龙头企业担保供应链融资,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度,推动工程机械等产业集群的智能化改造升级。
来源: 红网
作者:何青
编辑:罗倩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