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岳乡拾遗⑤丨走进岳阳县张谷英,仿若走进“明清文化博物馆”

来源:红网时刻新闻 作者:欧阳林 谢俊 陈志超 编辑:钟保 2025-03-24 17:09:02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欧阳林 通讯员 谢俊 陈志超 岳阳报道

3月24日,记者来到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英景区,春日的阳光为层叠的黛瓦镀上金边,206个天井次第吞吐着斑驳光影,青石板巷道间传来阵阵豆香。

三步一堂五步一井的明清建筑群,携着600余年的生活温度铺展眼前:妇女们蹲在天井旁,用木槌敲打着衣物,水花溅起,迎着朝阳闪闪发亮;灶房里,柴火噼啪作响,铁锅上热气腾腾,腊肉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走进这里,仿若走进了一个活态的“明清文化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50324152225.jpg

张谷英景区。

2001年,张谷英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荣获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1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6年更是摘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桂冠。

“当大门”是张谷英村的大门,建筑形状像一把打开的扇子,是游客到达村庄后必去打卡的热门景点之一。所谓“当大门”,取意于大门两侧的石鼓,也就是门当。门当越大也就表示家族越旺、家势越大。站在“当大门”前,不可忽略的是正前方的一块天然麻石,相传是女娲补天掉落的一块陨石,因与张谷英村后的龙形山相呼应,形成“巨龙吐珠”景象,故被称为“龙珠石”。

屋连屋,堂连堂,巷连巷,张谷英村的建筑布局为“干枝式”结构,巷道是村庄的一大特色。巷道纵横交错,通达每个厅堂,共有60条,最长的巷道有153米,村民们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曝晒,雨雪不湿鞋”。

微信图片_20250324152229.jpg

张谷英景区。

天井则是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中最神奇的地方,全村大小天井共有206个。天井上面可以用来通风、采光、排烟,下面则用来排水。天井内不到拳头大小的出水口,无论是下倾盆大雨,还是生活用水往里排,几百年来,从来没有堵塞过。

青山围绕屋宇,渭溪河迂回穿村而过。漫步张谷英村,渭溪河上大小47座石桥纵横交错。“百步三桥”是张谷英村特色景点之一,因行人可在百步之内经过三座石桥,故称“百步三桥”;又因三桥有九段,每段由三块条石砌成,共二十七块大条石,与张谷英三个字繁体写法的笔画正好一致,所以也叫“张谷英桥”。

微信图片_20250324152232.jpg

张谷英景区。

渭溪河畔,一条长廊傍溪而铺。廊里铺有一条青石板路,沿途通达各门各户,使张谷英村有了江南水乡的意蕴,无论白天或是晚上来此都是很好的享受。而坐落在河畔的张谷英非遗展示体验中心通过“非遗+科技”“非遗+体验”“非遗+场景”等多种方式,让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科技共生,全面展示出传统非遗的魅力。

张谷英村不仅以古建筑闻名,近年来,村中土特产也焕发出新的生机。村民张正义一天制作近100公斤油豆腐,经常被游客一扫而光,他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们村的豆制品、干菜、腊肉等农副产品已经有了品牌效应,深受游客喜爱。”

暮色四合时,张谷英村的灯火次第亮起。炊烟自206个天井袅袅升腾,与月光在星斗般的天井群落中交汇,600余年的时光在这里凝固而又流动……

来源:红网时刻新闻

作者:欧阳林 谢俊 陈志超

编辑:钟保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47/68/1481060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