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良之隆·2025第十三届中国食材电商节在武汉国博中心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姚宇超 通讯员 胡雪 赵金瑶 益阳报道
3月28日,全国最有影响力的食材展——良之隆·2025第十三届中国食材电商节在武汉国博中心举行。
在这场被誉为中国食材行业“风向标”的展会上,全国的5000多家企业带着海鲜、肉类、蔬菜、水果、调味品等各类食材同台竞技。就在这个展会上,来自益阳安化的11家腊肉企业“组团出道”,为世人讲述一块腊肉的千年故事。
从深山灶台到聚光灯下的展台,安化腊肉如何一步步发酵成数十亿元赛道的“湖南腊味”,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这份答案,就藏在那些被时光亲吻过的琥珀色肌理中。
湖南安化腊肉产业协会的展馆前参观者络绎不绝。
千年烟火 舌尖上的梅山记忆
与腊肉有关的舌尖记忆,在安化已延续千年。
腊肉是年味的象征,也是乡愁的载体。年夜饭桌上,一片晶莹腊肉入口,咸香与油脂在舌尖交融,必会勾起游子无限乡愁。不仅如此,蚩尤传说、张五郎故事等梅山文化的活化石,也皆与腊肉制作息息相关。
安化地处湘中,群山环抱,溪流纵横,冬日湿冷,先民为保存肉食,以盐腌渍、冷烟熏烤,逐渐形成独特工艺。新鲜的猪肉裹上井盐,悬挂于木屋梁上,以榨木、青冈木为柴,白天慢熏,夜晚发酵。盐与时间对话百日之后,肉质紧实、腊香扑鼻的腊肉便诞生了。
首创纸包腊肉熏制技术。
传统腊肉色泽黝黑,烟尘附着。民国时期,安化人用皮纸包裹鲜肉熏制,意外发现肉质更韧、外观洁净。这种“纸包腊肉”技艺,既保留了山林的草木清香,又让腊肉呈现出金黄透亮的诱人色泽,成为凝聚着梅山人家生活智慧的珍馐。
特一级厨师、湖湘肴品牌创始人黄建设专注食材20年,家乡的好山好水成就了优质的腊制品。从2015年开始,黄建设专注于安化腊制品的研发和工艺创新,并传承民国时期的纸包工艺,创新和突破家乡传统的熏制手法,革新纸包腊肉熏制技术。
近年来,安化总结并推广“纸包腊肉”工艺,采用当地生产的皮纸将腌制后的肉食包裹起来熏制,使烟尘90%以上得到消除,腊制品色泽金黄、透亮,深受消费者青睐。一块腊肉从“灰头土脸”变身“颜值担当”,迅速俘获了年轻消费者的心。
2024年,安化县共有大小腊肉生产企业和小作坊142家,年出栏生猪107万头,存栏58万头,均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为腊肉的原料供应提供了保障,也让这一舌尖上的美味有了抵达更多人味蕾的基础。
参展的安化纸包腊肉。
破茧成蝶 小腊肉成就大产业
2024年,安化腊肉产量超1万吨,产值突破10亿元。
一块传统腊肉的产业化之路背后,是政策与时代等多方的合力。
2023年10月,“安化腊肉”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继黑茶、黄精后的第六个“安”字号品牌。
在此前后,安化一直在持续加大对腊肉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优化产业链、提升品牌质效和拓宽市场渠道,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全力打造“安化腊肉”产业集群。
安化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更是将“安化腊肉”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申报商标,安排技术人员跟踪服务,安排经费扶持引导,开展产业专题调研,组织企业参加展会,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企业“走出去”,把优势产业地区的腊制品制作、销售、管理等先进经验“请进来”,进一步提升安化腊肉产业的“含新量”“含金量”。
安化腊肉肉质更韧、外观洁净。
传统不意味着守旧,安化腊肉企业深谙此道。
为了推进标准化生产,湖湘肴与长沙理工大学共建研究院,从选材到熏制实现了全程量化;为了实现生产的智慧化,城口老腊肉引入智能车间,使产能提升了3倍;为了让产品更加健康,相关企业在井盐减脂、皮纸隔尘上狠下功夫,腊肉逐渐变得更干净、更健康、更美观。
“既要留住老味道,也要满足新需求。”特一级厨师、湖湘肴品牌创始人黄建设语气坚定。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让腊肉走出去,安化腊肉的销售版图早已突破深山,实现了线上线下双轮驱动。
近年来,“安化腊肉”产业积极拥抱“互联网+”,各大骨干腊肉生产企业抢抓电商销售风口,纷纷组建直播团队,通过电商平台、抖音、快手等新兴渠道直播带货,积极拓展网上销售渠道。2024年,全县共有5家本土腊肉企业进行网络直播带货,线上卖出腊肉共计3200余吨,实现年销售额2.26亿元。
线下深耕同样出彩。借力“湘菜出湘”,安化腊肉得以打入酒店、连锁餐饮供应链,湖湘肴年销960吨中的70%即来自线下渠道;茶旅融合同样给力,10余家茶企代销腊肉,茶香与肉香交织,年销售额超300万元。
肉质紧实、腊香扑鼻的腊肉。
未来图景 向二十亿、百亿跨越
站在10亿元产值的新起点上,安化腊肉产业的目光投向了更远的远方——在2024年12月底召开的安化县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5年力争年产值突破20亿元。更大的目标,则是打造安化黑茶之后的“又一个百亿产业”。
“安化腊肉23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来,这是我们第二次来参加武汉良之隆食材节,就是希望通过公共品牌的宣推,擦亮安化腊肉这张名片,让这份‘山珍至味’走出湖南,飘香世界。”
而要达到百亿产业目标,在安化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夏学善看来,需要在积极挖掘安化腊肉相关文化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安化腊肉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从十亿到二十亿再到百亿的跃迁之路上,品牌是一大关键。
品牌是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2023年10月,“安化腊肉”首次集中亮相2023(第八届)中国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达成合作意向商家245家,85家正式成交,腊肉成交量高达7.725万公斤。
2024年,在当年的武汉良之隆食材节上,“安化腊肉”凭借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工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采购商的关注,达成合作意向商家128家,现场签约526万元。
这次的武汉良之隆食材节上,“安化腊肉”再次赢得了广大客商的青睐与好评,达成合作意向商家215家,现场签约近800万元。
展馆现场。
夏学善告诉记者,今年,安化县将继续引导企业增强品牌创建意识,支持本土腊肉企业争创各级品牌,构建独属于“安化腊肉”的品牌体系,加大参会参展的力度,持续开展品牌推介与营销活动,讲好品牌故事,持续扩大“安化腊肉”品牌影响力。
此次在良之隆·2025第十三届中国食材电商节的亮相,便是安化腊肉品牌的又一次集中展现。
共同的品牌之下,是企业共同努力的合力。
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工厂,安化腊肉企业各展所长,共筑产业生态。湖湘肴专注高端市场,纸包腊肉成行业标杆;腊么香主攻大众消费,订单式生产供不应求;苦山村搭建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追踪熏制全程。
黄建设感慨:“单打独斗难成气候,集群作战才有未来。”
从深山灶台到全国性展台,安化腊肉走了千年。
安化腊肉23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如今,它不再只是冬日里的烟火记忆,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在武汉食材展的聚光灯下,11家安化企业自信展示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份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答卷——守住根脉,拥抱变化,小腊肉也能香飘世界。
未来,当年夜饭的腊香再次飘起,或许每一口都能品出时代的重量——那是传统工艺的坚守,是产业创新的勇气,更是一个县域经济破局求变的雄心。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姚宇超 胡雪 赵金瑶
编辑:岳敬然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