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刻在场丨“他日百年终老,愿与先烈同眠此山” 长沙79岁老人守墓60载

来源:红网 作者:陈杰 编辑:刘惟烜 2025-03-31 11:24:50
时刻新闻
—分享—

1965年,18岁的刘金国在长沙市春华镇金鼎山村一处田坎旁,发现一块用墓碑临时搭建的小桥,墓碑上刻着“中央阵亡将士”六个大字,于是将其小心珍藏。44年后,他找到与墓碑宽窄完全吻合的碑穴。2015年,原本长满杂草的墓地,已被修复成一座纪念园,他也成了文物保护员。如今已是79岁的刘金国站在春华山抗战纪念园的纪念碑前,讲起那段悲壮的抗战史,依旧难掩泪水。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杰 蒋利君 长沙报道

春华山的晨雾还未散尽,79岁的刘金国已踩着自行车来到抗战纪念园。他弯下腰,拔掉碑前的杂草,摆上三枝纸花。这样的动作,他重复了几十年。

1965年,18岁的刘金国在长沙市春华镇金鼎山村当锄工,发现田埂边一块垫脚石上刻着“中央阵亡将士”。他听老人说过,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当时的74军在这里与日军血战三天,五千将士埋骨春华山。他悄悄把石碑藏了起来。2009年,他在收茶油时发现一处无名墓穴,碑座尺寸与那块藏了44年的墓碑严丝合缝。他掏出攒下的1000元,修好墓碑底座。后来,这里成了市级文物保护点。荒冢变纪念园,他成了义务守墓人。

在他的轮胎修理铺后,两间屋子贴满抗战资料。一幅日军侵华地图上,北京、上海被标满投弹记号。“2018年,山东来电话找李翰卿将领的墓,我才知道还有那么多人在等亲人回家。”他说。如今,118位浙江籍烈士的名字被确认,10位后人接回了英灵。77岁的裘爱卿收到父亲裘彩贵的墓土时,用母亲嫁衣裹住骨灰盒痛哭。

清明将至,老人抚摸着自立的警示碑:“等我走了,骨灰就撒在这儿。刘家子孙,得继续守着他们。”

清晨,吃完早餐后,79岁的刘金国就换上他的装备出发了。扛着锄头,拿着扫帚,每隔几天便会去打扫墓地,这已成为他的日常之一。他家挂着轮胎装配维修招牌的堂屋,两侧摆满了各种型号的轮胎及汽修工具。

春华山抗战纪念园离刘金国家有段距离,如今年岁渐老,79岁的他上坡骑行时踩得很吃力。

刘金国带着扫帚、锄头来到春华山抗战纪念园,开始他坚持了很多年的守墓清扫日常。

清明将至,自发前来祭奠的市民也在逐年增加。最近,他的工作量也会增加很多。但是不管再忙,他总时常过来清扫公墓。

刘金国为阵亡将士公墓献花。他说,他已经习惯与英烈们“相处”的生活,每隔几天便会来此打扫墓地,扯去墓碑上的野草,拨掉挂着的虫网,为墓碑准备几朵野花。

60年来,曾经的年轻小伙,如今已是容颜沧桑、满头银发。

刘金国说,这样的墓,每个里面有一百名阵亡将士。这座山上,还有许多这样的墓。截至目前,刘金国在湖南老兵之家志愿者及湘浙两地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团队的帮助下,已相继找到了李翰卿、裘彩贵、蒋孔一等10位浙江籍牺牲将士的后人,118位浙江籍阵亡将士身份得到确认。

多年来,刘金国还坚持搜集各种抗战资料、文物,自建抗日战争历史图片纪念室。由两间卧室改装而成的民间历史陈列馆映入眼帘,屋内贴满了与抗日战争阵亡将士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刘金国给有过服役当兵经验的记者讲述先辈的浴血奋战历史。

“我无怨无悔,这是我与先烈们的缘分。他日百年终老,愿与先烈同眠此山。我刘氏子孙后代也会继承守墓之志之责,用实际行动将抗日英烈墓地视为吾祖,以慰英灵。”刘金国说。

来源:红网

作者:陈杰

编辑:刘惟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47/75/1483045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