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4月16日讯(通讯员 赵彬 盘俊杰 段祎)蓝山县山地丘陵面积占比80%以上,机械上不了山、农机入不了地,一度成为当地农业现代化的短板。近年来,蓝山县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着力提升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助力现代农机开进丘陵山区,让更多“巴掌田”变成了“聚宝盆”。
在塔峰镇雷家岭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数台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在平整的水田里来回穿梭,繁忙作业。田地里株株翠绿的早稻秧苗迅速成列成行,不一会儿工夫,一片片水田便披上了“绿装”,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农忙画卷。如今,无人驾驶插秧不仅深度可控,配合北斗导航定位,精准控制作业精度,其作业轨迹与计亩数据可实时显现,大幅提高作业效率,实现降本增效。
雷家岭村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这种地形导致农田分散破碎,存在大量“巴掌田”“斗笠丘”等小面积、不规则的耕地。由于地块非常零碎,加上农田坡度大,田块高低不平等因素,以前当地的村民根本无法实现机械化生产。
规模化流转土地,建设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是引进机械化生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这两年,雷家岭村集中连片流转一千余亩土地,结合丘陵地形地貌,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每一块田地经过精心规划与精细施工,田块划分合理,灌溉渠道纵横交错,新修的田间道路宽阔而平坦,犹如一条条纽带,将各个田块紧密相连,将“粮田”变“良田”。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大大推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和水平,全县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 87 %。
截至目前,蓝山县已投入12000多台套中大型农机具助力春耕生产,预计4月底前,将完成早稻种植面积12.5万亩。今年春播,水稻被首次纳入大面积单产提升重点作物,蓝山县坚决扛牢粮食生产安全责任,不断强化科技赋能,通过推广集中育秧、机插机抛等集成技术,将促进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10%以上。
来源:红网
作者:赵彬 盘俊杰 段祎
编辑:左伊杨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