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五育见“蒸”章① | 思政教育“活”起来 立德树人“润”无声

来源:红网 作者:王新凤 李璐 刘跃进 编辑:王敏 2025-04-22 11:14:43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新时代教育改革春潮激荡,“五育并举”如何从政策文本走向生动实践?衡阳市蒸湘区以守正创新之姿勇立潮头,探索育人新范式。

红网联合蒸湘区委宣传部特别策划“五育见‘蒸’章”系列报道,以全景视角探访蒸湘教育变革的脉动,见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理想,在湘江之滨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华。

本篇为德育

制图:李璐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新凤 通讯员 刘跃进 衡阳报道

从跨学科融合到本土资源活化,从田间劳作到云端探索,近年来,蒸湘区以多元融合打破围墙,用乡土情怀滋养根脉,凭实践真知锻造品格,让德育不再是单向灌输。

做好融合文章 打破边界织就育人网络

在蒸湘区的校园里,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正跳着“双人舞”。老师们让每门课都长出“思政枝丫”,打造出独特的育人风景。

实验小学深剖语文教材,将爱国故事融入课堂,让思政教育与文学经典共鸣,在学生心中播下爱国、责任与梦想的种子;

雨母山中心校、呆鹰岭镇新阳小学以美育为桥,融合湘剧、石头画、掐丝珐琅画等特色课程,点亮童心筑梦未来;

呆鹰岭镇中平小学的孩子们在菊花种植基地里上了堂“劳动思政课”。采摘菊花时懂得了坚持,用剪刀剪出菊花图案时学会了细心,制作菊花茶时悟出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沾着泥土的双手,比课本更早读懂了“知行合一”的真谛。

这些特色课堂像万花筒,转出了立德树人的千百种可能。而育人空间的拓展,正从三尺讲台延伸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西站路小学的农耕历史展厅亲农耕文化,悟劳动之美;第二实验小学清廉文化厅弘扬清风正气,引领廉洁风尚;书山路小学航模馆传播科技魅力,铺就科创之路……校园里长征路、复兴道、笔墨墙、静思园,传承红色基因,涵养时代新人。

在静态的文化浸润之外,动态的宣传阵地同样绽放异彩。衡钢小学的“七彩课堂”、大立实验小学的“书记伯伯话晨读”、第二实验小学的“清廉讲坛”和仁大实验学校的“思政故事少年说”等栏目,让思政教育实现了从“我讲你听”到“共情共鸣”的转变。

实现全方位育人,需要绘好“同心圆”。蒸湘区建立健全家校有效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庭教育宣传周等活动及家校共育微课堂、“衡阳市网上家长学堂”等平台,指导家长科学开展家庭教育。2024年,区妇联特邀讲师走进全区24所中小学校,累计开展线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102场次,线下惠及家长3842人。

当文化浸润与家校共育形成合力,科技赋能正在重塑德育新样态。

大立实验小学以“蒸湘区智慧教育云平台”为依托,创新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评价体系,通过数据赋能、活动育人,让德育工作既有“科技感”又有“烟火气”。

1b7913d62e25739e3e24c614f7580bb.marked.jpg

蒸湘区大立实验小学以“蒸湘区智慧教育云平台”为依托,创新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评价体系。

通过云平台,学生的每一次志愿服务、每一份劳动实践都被记录,形成动态成长图谱。系统内,每个学生拥有独立的“五育档案”,参与主题活动、课堂表现、社会实践等数据实时更新,教师和家长可随时查看分析。“四年级8班的王韵涵同学这个学期参与了12次学校活动,获得了5枚奖章。”大立实验小学副校长杨静轻点屏幕,调出了一位学生的“五育档案”。

杨静表示,智慧德育的核心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而是通过数据发现问题、精准引导,系统会针对学生五育发展失衡情况推送个性化建议。

“学校下一步将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德育评价中的应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五育并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

深挖本土资源 脚下热土化作鲜活教材

清明时节的衡阳市烈士陵园,松柏苍翠。蒸湘区实验小学的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此开展祭扫活动,并进入衡阳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学习。活动现场,政教主任肖萌为孩子们讲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4cbc88ce19b9d699d4ce8594e17fece.marked.jpg

蒸湘区实验小学开展惊蛰节气劳动实践活动。

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是蒸湘区实验小学创新思政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实地参观,学生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觉得英雄都是电影里的,原来他们就睡在这片土地下。”当天,学生王骏睿在日记里写道。

近年来,蒸湘区创新思政教育形态,将课堂搬到文化场馆、绿水青山与建设一线,让思政课在行走中焕发勃勃生机。

蒸湘中学开展“走进石鼓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思政课讲座,师生们穿越时光,细品书院历史与文化底蕴,强化文化自信,探索古今教育融合之道;

衡钢小学带领师生走近幸福河,感受“龙须沟”蝶变“莱茵河”的涅槃重生,在孩子心中撒下绿色发展的种子,争做护河小达人;

雨母山镇东阳小学以“红色基因”为线索,通过情景模拟和实践互动,串联起党的光辉历程和英雄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奋斗精神;

……

当思政课扎根于脚下的土地,抽象的理论便生长出真实的血肉。

蒸湘区坚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深挖活用本土资源,编制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图谱,持续打造青少年学生“浸润式”实践教学基地品牌。扎实推进专题思政课。各校有效结合区域人文特色,利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等社会资源,让思政课“接地气”。

建湘工业园和华菱衡钢厂史馆的工业精神、市廉政文化雕塑园的清风正气,都成为思政教育的立体教材。

不仅如此,蒸湘区还精准把握时下热点,创新推出贴近时代与生活的精品思政课,让思政课“出灵气”。

蒸湘区杨静少先队名师工作室以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为契机,设计“火出圈的雁城等你来”精品课程,激发广大学子的“家国情怀”。积极推进思政课数字化应用,“钢铁脊梁柱精神”“缅怀历史·共筑和平”等精品思政课也在全区中小学轮播,20000余名师生一起“云相聚”,让新时代的思政课更“圈粉”。

厚植实践沃土 躬身力行方悟成长真谛

在蒸湘区,精心设计的成长仪式,为孩子们锚定精神坐标。

全区各中小学坚持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组织“国旗下的思政公开课”,结合时事、纪念日和社会热点,通过演讲、朗诵、演唱等形式,让学生接受思想洗礼;新生入学“启智礼”,开蒙启智、礼润童心;小学生“入队礼”,激励学生争为胸前的红领巾增光添彩;清明节组织师生瞻仰祭奠缅怀英烈,致敬峥嵘岁月;国庆节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向国旗敬礼”教育实践活动,帮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同时,蒸湘区还充分发挥活动育人的作用,努力用“小活动”丰富“大思政”,形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覆盖面广的思政育人生动局面。

举办“校园思享会”蒸湘区中小学思政辩论赛、“嘉言善行 和美童心”中华诗词大会、师生朗读者风采展示等活动,以优秀经典浸润童心;通过青少年创意编程竞赛和科技创新大赛等常规赛事,开展科普宣传展演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志向;创建“小农人田间课堂”户外劳动教育品牌,依托基地、课程及家校社共同体,实现“大脑”与“双手”的贯通,用劳动教育筑牢立德树人基石。

在思政教育的沃土中,榜样力量如春风化雨。

3月11日上午,蒸湘区立新小学开展了校园影院观影活动。此次活动以红色影片《雷锋在1959》作为首映影片,观影过程中,同学们全神贯注,被雷锋的事迹所感染。

825e51c8e40454c4b75037405d4c038.marked.png

蒸湘区立新小学开展校园影院观影活动。

此外,在校园影院开播期间,学校还播放了国漫佳作《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影结束后,师生们围绕心理健康、优良家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开展了交流分享会。六年级3班的学生杨海洋表示,要将哪吒面对重重困难仍不屈不挠、奋勇拼搏的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

蒸湘区常态化开展“新时代好少年”“两红两优”、学雷锋活动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评选活动,近3年共获得“两红两优”国家级荣誉3项、省级荣誉1项,推荐湖南省“新时代好少年”2名,不断用先进典型提振信心、凝聚力量。

2024年,蒸湘区以“每年2次思政专题会”“每期1节思政精品课”“每月定期开展校级思政特色活动”“每周坚持上好常规思政课”为抓手,全区各学校举行各类党史、思政、德育相关主题活动200余场,近3万名师生参与。

在蒸湘区,德育如细雨,无声浸润;如春风,温柔坚定。这片土地上的教育故事,正印证着最朴素的真理:最好的教育,永远在融合创新的探索中,在脚踏实地的行走里,在对家乡热土的深情凝望间。

来源:红网

作者:王新凤 李璐 刘跃进

编辑:王敏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48/65/1489168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