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技能照亮前程丨以匠心育未来 万里长空逐梦人——余洪伟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李森林 编辑:张潘 2025-04-10 13:52:49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森林 张家界报道

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无人机实训室,身着深蓝色工装的余洪伟正俯身调试一架四旋翼无人机。他的手指在控制器上灵活跳动,眼神专注如鹰——这是学生们最熟悉的场景。

从24岁初登讲台的青涩教师,到斩获国际金牌的"金牌教练",再到张家界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这位"90后"副教授用八年光阴,在无人机领域的万里长空中,写下了一段关于梦想与传承的传奇。

从零开始的奋斗:呼啦圈搭起的训练场

2017年6月,大学毕业的余洪伟带着对航空事业的热忱走进张家界航空职院,迎面而来的却是无人机专业"白手起家"的挑战。当时全国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的高职院校不足十所,没有现成教材、缺少专业设备,连训练场地都成问题。"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到极致。"余洪伟坚定道。

没有专业训练场,他和学生们用呼啦圈当障碍环,拿旗杆作标志物,在操场划出简易赛道;

设备不足,他们拆解二手无人机研究构造,把实验室当家住,深夜的灯光常与晨光相接。

"机器不休,训练不停"的标语贴在斑驳的墙面上,见证着这群"追梦人"的执着。2018年无人机俱乐部成立时的合影里,余洪伟和学生们举着自制的木质无人机模型,笑容里满是青春的热血。

1.jpg

以赛促教 铸就金牌传奇

2019年俄罗斯叶卡捷琳堡的深秋,金砖和欧亚国家高科技公开赛现场,中国国旗首次在无人机操作赛项颁奖台升起。余洪伟指导的学生周凯鹏摘下金牌时,这个向来沉稳的教练转身抹去眼角的泪光。"零的突破背后,是278个日夜的模拟训练。"周凯鹏至今记得,在零下10度的训练场,余老师陪他们裹着军大衣调试设备的身影。

此后五年间,余洪伟带领团队开启"金牌收割"模式:2022年指导青年教师贾景生再夺金砖大赛金牌,实现师生"大满贯";2024年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上,他指导的教师团队蝉联冠军。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支队伍累计斩获国际金牌2项、国家级奖项22项,省级荣誉60余项,创造了高职院校的竞赛神话。

“从余老师的学生,再到现在成为同事,这一路走来,他不仅仅教会了我技术,更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困难与挑战,以前是他带着我一起成长,现在是我们一起攻坚克难。”周凯鹏说。

同时,学生罗旭亮表示,今年是他跟着余老师学习的第二年,他坚信在余老师的细心教导下,能将无人机技术学习的越来越好。

图片1.png

技能传承多维育人 助力全面发展

"他不仅是技能导师,更是人生引路人。"学生王萌忘不了那个暴雨夜——因家庭变故欲退学的他,被余洪伟拦在校门口长谈三小时。如今已成为无人机行业骨干的王萌,正是余洪伟"三维育人"理念的缩影:党建引领下,他带学生重走长征路、拜访老革命。课程思政中,把无人机抗震救灾案例融入专业教学。心理关怀方面,建立"家校医"协同机制,挽救过多名心理危机学生。

近三年,该院涌现出省级百佳大学生党员2名,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1.2万小时。而无人机俱乐部走出的毕业生,既有继续深造的学术新秀,也有创办科技公司的创业先锋,更不乏投身国防事业的"兵工匠"。

傍晚的澧水河畔,余洪伟正带着团队测试新研发的物流无人机。随着张家界获批全国首个低空旅游示范基地,他牵头对接文旅、应急部门,将课堂延伸到山川云海之间。"我们要让无人机为景区巡检、医疗救援贡献力量。"

夜幕降临,无人机俱乐部的灯光依旧明亮。窗外,繁星点点,仿佛无数起航的梦想,正在这片张家界的天空写下新的航迹。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李森林

编辑:张潘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48/91/1485603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