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时刻,V播在手!大家好,欢迎来到时刻V播,每天几分钟,几个话题,让你记得住、带得走、用得上。
【本期内容摘要】
【V讯】
【1】
美团旅行数据显示,2025年清明节国内十大旅游目的地城市为北京、南京、武汉、西安、重庆、成都、青岛、济南、长沙、上海。2025年清明假期,来长沙旅游的00后年轻游客占比高达63%。长沙博物馆、李自健美术馆、花明楼景区、长沙生态动物园、湖南博物院成为假期长沙热门景区。
【2】
4月1日起,湖南省首批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商店在长沙国金中心正式试点运行。符合条件的境外旅客在税务机关已备案的离境退税商店消费后,携带商品、护照、退税申请单、信用卡、增值税发票,可直接在长沙国金中心集中退付点现场办理退税,退税款实时到账。即买即退试点阶段暂时只能办理现金退税,转账退税后续即将推出。
【3】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提升老年人居家生活品质,湖南省民政厅4月1日正式发布《2025年适老化改造产品“焕新惠老”工作实施细则》。通过“立购立减”方式为全省老年人家庭提供最高1.2万元改造补贴,覆盖六大类适老化产品,政策执行期自即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
【评论】
一直以来,个人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是否会侵犯邻里隐私,饱受争议。4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对此有了明确规定:在非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得非法对外提供或者公开传播涉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视频图像信息。(4月1日 《新民晚报》)
当可视门铃的广角扫过邻居家的玄关,此时“居家安防”设备所起到的效果究竟是守护家庭还是侵犯他人隐私?近日,多地法院审结的隐私权纠纷案就此给出了明确答案:家门口安装的摄像头一旦“越界”,就可能成为侵权的工具。随着4月1日《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的正式施行,这场持续多年的邻里隐私之争终于有了更清晰法律边界。
追本溯源,此类争议的核心在于摄像头的“视线”是否越界。从空间维度看,家门口与邻居之间的方寸之地,通常被视作私人领域与公共空间的过渡地带,尤其是靠近邻居家的一部分,若也在家用摄像头的监控范围内,难免会使邻居感到被他人无端“窥视”,从而产生出隐私被冒犯之感。一旦家门口摄像头的“视线”越过了能够窥探邻居隐私的那条隐形界限,邻居便容易感到缺乏安全感,从而使得邻里之间的信任感也难以建立。
红网评论作者黄爱琳认为,面对家庭安防需求与邻里隐私之间的矛盾,其平衡之道在于将规则意识与人文关怀结合。适度调整摄像头角度、提前与邻居进行协商以及选择遮挡敏感区域的安装方案等,此类举措既能有效防止邻里矛盾,也能让智能安防设备起到守护家庭的效果。此外,“将心比心”和“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也能促进双方的理解,正如某地法院在判决中对安装者的建议所言,“当摄像头对准邻居家门时,不妨试想自己是否愿意生活在他人的监控之下。”
新规的施行不仅为摄像头安装划清了红线,更向社会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号:任何权利的行使都应有边界,尊重他人隐私是当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只有当家门口的监控既能守护家庭安全,又不侵扰到邻居隐私之际,这样的“智能防护”才能真正赢得人心。
来源:红网
作者:廖轩仪 杨婕艺 佘履安 蒋可(实习生 )
编辑:刘惟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