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潮的螃蟹丨为什么每5名高校毕业生,就有1名留在湘潭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编辑:罗倩 2025-05-14 10:43:01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凌雨晴 湘潭报道

在“杭州六小龙”现象刺激下,2025年以来,各地新一轮“抢人”大战来得更加迅猛。

相比之下,湖南的目标更加精准——大学生。

从2024年的岳麓峰会到今年的全国两会,湖南多次向大学生群体发出邀约,并推出“七个一”政策举措,为青春梦想撑腰。

就在5月12日,湖南决策层再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促进高校毕业生留湘来湘工作。

图片

▲5月12日,省委书记沈晓明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促进高校毕业生留湘来湘工作。(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外界观察湖南“抢人”,往往将目光聚焦于长沙,但在省会之外,其他市州同样可圈可点。

比如湘潭。

据报道,作为湖南第二科教中心的湘潭平均每百名常住人口中,有在校大学生8.9名,科教“资本”比较雄厚。

2024年,湘潭市交出了一份难得的成绩单:每5名高校毕业生中,就有1人选择留潭就业创业,留潭率首次突破20%大关。

当前又临近毕业季,“抢人”大战将掀起高潮,湘潭逆势增长的做法,有哪些值得借鉴?

图片

▲鸟瞰湘潭。

根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24城市魅力排行榜,湘潭被列入四线城市。

“省会的‘虹吸效应’像块磁铁,我们很难留住大学毕业生。”湖南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杨鹏的感慨,道出了湘潭的困境——距离省会仅40公里,却因产业、薪资、城市配套等差距,长期沦为“人才跳板”。

转折发生在这几年。

在全国就业承压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来潭留潭就业人数五年来实现“五连升”,特别是在2024年,首次突破20%的大关。

“一个重要秘诀是‘靶向拆弹,合作破壁’。”湘潭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和恋爱一样,大学生愿意将自己托付给一座城市,是因为在这里看到了自己期待的“光”。

双向“破壁”,让大学生对湘潭更“来电”。

具体说来,就是架起沟通桥梁,打破信息不对称,让大学生对城市、企业、政策有更直接、更详细的了解。

图片

▲高校就业专干进企业活动现场。

“我的目标是留在湘潭,进本地制造业企业。”邵阳小伙方剑毕业于湘潭技师学院,现已入职湖南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两年前,他报名参加“湘潭高校学子名企行”后,就确定了就业目标,并通过学校,多次与企业接触,最终收获了这份满意的工作。

像这类“破壁”活动,在湘潭有很多。

图片

▲2025年湘潭市岳塘区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与产才融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学子留潭”“百家名企高校行”“大中城市跨地区招聘会”,以及优质企业设立的“企业开放日”等,正成为湘潭就业服务的“金字招牌”,为本地高校与企业提供双向交流平台。

湘潭市人社局副局长马立雄介绍,湘潭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活动,比2023年增加了50%。今年继续联合高校开展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就业活动。

活动的频繁开展,逐渐让学子们加深“就业不用去远方,湘潭就是好地方”的印象。

图片

▲莲城招聘夜市。

目前,湘潭市共有3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分别是湘潭智能制造与新能源汽车产教联合体、湘潭先进钢铁材料制造与深加工产教联合体、湘潭军工数字化制造产教联合体。

三个联合体由依托园区、牵头学校、牵头企业组成,在产教融合上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这也是“破壁”的重要端口。

非省会城市要想分一杯“人才羹”,须将省级政策拆解出更细的“颗粒度”。

支持大学生创业,湖南出台了“七个一”举措。湘潭因地制宜进行细化,在上个月出台《湘潭市支持大学生创业工作任务清单》。

这份《任务清单》虽说只有10条举措,但每条说得很细,全文有3500字。

“长沙给生活补贴,湘潭有‘首年房租全免’!”《任务清单》中,多项政策引发高校学子们关注:青创公寓可免费住1年,个人创业贷款额度翻倍至30万元,创办企业最高可申请400万元创业贴息贷款。

图片

▲湘潭城发青年人才公寓碧湖雅筑店。(图源:湘潭城发集团)

在湘潭城发青年人才公寓,家电家具一应俱全,公共厨房、读书吧、健身设施、会客区样样不少。开业不到一个月,入住率就超80%。

据记者了解,三年内,湘潭将建设300套青创人才公寓。

目前,湘潭已建成12家青年就业创业服务驿站和13个市级以上创业孵化基地。

前者可实现从营业执照代办到法律咨询“一站搞定”,后者视情况可给予100万元以内的创业服务补助。

图片

▲湘潭青年就业创业服务驿站。(图源:湘潭人才集团)

更“狠”的是,湘潭将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一支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5000万元,投资一批有潜力在湘潭落地的大学生创业项目。

“真金白银换真心,看到了湘潭的诚意。”留潭毕业生刘俊雄坦言。

但对于大学生来说,地方给予的真金白银与真情实感,或许仍只是“外力”。

真正能够让大学生留下来的,是地方的发展前景,是大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的“未来可期”。

据统计部门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湘潭GDP同比增长6.4%,排名全省第2位。

再来看另一组数据:湘潭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家,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个、省级单项冠军33个,规模稳居全省前列。若是结合地域面积,其密度之大,不言而喻。

图片

▲湘潭正梯度培育一批优质企业。

在湘江科学城的蓝图上,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低碳科技的种子已经埋下。

湘潭大学学生创办蜜小蜂科技有限公司,独立研发的快递配送系统可以超高效完成快递末端配送,年营收达100万元。主导项目的博士生胡隆周笑称:“在这里能把论文直接‘印’成产品说明书。”

湘潭作为湖南首个出台地方性科技成果转化法规的市州,从制度上、政策上努力把高校的科研优势与本地产业进行“焊接”,让年轻人从实验室直接走向生产线,甚至成为创始人。

图片

▲湘潭市委书记胡贺波就大学生创业工作开展走找想促“三听三问”调研。(方阳/摄)

湘潭拿出最大诚意,给资金、给政策,允许学生用最低成本试错:湘潭理工学院一个学生团队在这里把AI技术嫁接到传统农业,成功与农业公司、科研基地达成合作;湘潭大学2022级人工智能专业学生谯西镇在该校创业学院与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帮助下,创办公司并建立了产教研融合实验室。

“大城市资源虽多,但这里让我们更易‘被看见’。”创业者胡明涛坦言。

当一线城市“抢人”,湘潭选择“养人”——用产业风口作汤底,用低成本试错当硬菜,用参与感和获得感熬制一锅滋养城市、温润人才的美味佳肴。

湘潭的野望,从来不是成为“下一个长沙”,而是瞄准“青创版深圳”:让敢闯的年轻人,在这里定义属于自己的未来。

文末gif.gif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编辑:罗倩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49/58/1495562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