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定兴
5月15日,又是一年国际家庭日。这个由联合国倡导的节日,旨在唤醒全球民众对家庭问题的认识,强调家庭作为社会发展基石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家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之一。
从落叶归根的乡土情结到“月是故乡明”的情感皈依,中国人对家的眷恋早已刻入文化基因。
▲图片除另有标注外,均来自IC photo。
具体而言,“家”在中国具有双重意蕴。
一方面,它是“人穷则返本”的精神归宿。清明时节的祭祖踏青、中秋月下的团圆夜话、春节春运的归家潮汐,无不彰显着中国人对家庭的情感归属。
另一方面,它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政治理想的起点。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种家国同构的治理思维与智慧,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
对党员干部而言,这种双重属性更为凸显。他们既是普通家庭的一员,又肩负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职责。
如何平衡“小家”与“大家”,如何以小家之和睦助推国家之繁荣,成为新时代赶考路上的必答题。
回家吃饭,应是重建家庭生态的第一步。
学者阎云翔说:“首先,过去在许多社会里仅仅作为一种生产与再生产的社会制度的家庭,如今逐渐演变为私人生活的中心以及个人的避风港。其次,在家庭成为私人圣地的同时,家庭内部的个体成员也开始了自己独立的私人生活,因此,私人生活一词便具有了家庭与个人的双重含义。”
在这种背景下,要实现家和万事兴,就必须注重家庭个体成员间的和谐。
曾几何时,“5+2”“白加黑”成为某些党员干部的工作常态,觥筹交错的应酬取代了家常便饭。家庭关系在“你不懂我的口是心非,我不懂你的欲言又止”中逐渐疏离,徒增情感内耗。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清风吹散公款吃喝的雾霾,形式主义整治卸下无谓的负担,如今,回家吃饭不再是一种奢望。
这看似简单的行为改变,实则是政治生态持续向好的微观呈现。
餐桌上的一粥一饭,盛满的是家人无言的关怀与慰藉;闲话家常的只言片语,传递的是制度变革带来的获得感。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提醒各级领导干部:“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
那首《常回家看看》也时刻提醒大家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当然,好家风从“回家吃饭”开始,不仅是对党员干部而言,对其他人也是如此。
如果说按时回家是实现家庭和睦的基石,那么优良家风便是家庭和睦的关键。
传统社会里,我们讲究家规、家训与家风。家风,乃家族成员自觉遵守家规家训,历经世代传承而培育出的道德风貌。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道出中国社会“伦理本位”的特色,简单说来就是我们看重家庭血缘,习惯以家为轴心,将诸事与之相连。尽管社会变迁,家庭结构与往昔大相径庭,但“伦理本位”依旧根深蒂固。
这种“伦理本位”要能持续运转,家庭中需要有一位强有力的推动者。这位家庭的核心成员,往往具有坚守原则、立标打样的责任。其对家庭建设的参与度越高,家风建设的成效往往越明显。
滕代远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于湖南麻阳。他严于律己,始终保持优良家风,要求“掌权不能谋私”,对子女定了三条家规:“不送子弟学校读书;不许坐我的车;不要靠父母,自己闯路子。”
这些家规让人肃然起敬。
反观那些触目惊心的腐败案件,往往可见“贪腐亲兄弟,寻租父子兵”的家族式堕落,这无疑为家风败坏留下了沉重的注脚。
据中纪委公布的审查调查情况不完全统计,2024年1月至10月,受到党纪政务处分的400余名厅级及以上领导干部中,涉及家风问题的有40余人。
“家风不正”“失管失教”“纵容默许”等关键词频繁出现于落马官员的处分通报中。
历史反复证明:家风正则德厚流光,福泽绵长;家风不正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终致家族衰败。
湖南自2023年起,连续三年举办家庭助廉主题活动,邀请相关单位“一把手”的家属参加,其良苦用心便在于通过“枕边风”劲吹“廉洁风”。
▲3月30日,湖南省2025年“好家风·好传承”主题活动在长沙举行。(图源:三湘风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的风气,亦是社会风气的一种潜在无形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道德品质,并且以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所有家庭成员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党员干部作为社会的“领头羊”,其家风不仅是家庭精神风貌的镜像,更是透视党风建设的一扇窗,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态的斑斓缩影。
当千家万户和睦平安,点亮温暖的灯火,赶考路上的前行者就拥有了不竭的力量源泉。
来源:红网
作者:化定兴
编辑:罗倩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