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化为魂,科技为翼。在湖湘大地上,一群“时光修复者”以AI为笔、数据为墨,在虚实交织处重绘文明的年轮。千年石刻锋芒再现,断骨残影精准弥合,褪色胶片重焕光彩——这些融合人文温度与科技锐度的实践,正是湖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破题“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生动写照。
10月9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时光修复者》融媒体报道,深入文物、古籍、胶片、非遗修复现场,带你走进“时光修复者”的匠心世界,共同见证科技如何赓续历史文脉,文化如何赋能经济发展。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玉先 摄影 龚子杰 长沙报道
“你看这个青铜器,之前都碎成那样了,现在是不是像‘重生’了一样?”刘胄指着修复后的文物,眼睛发亮,“就像把一段沉睡的记忆,重新唤醒了。”
这位85后,虽然年纪不大,却已经和文物修复打了快二十年交道。如今,他不仅是修复师,还是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老师。
说到这些年修复行业的变化,刘胄直言:“各种数字‘黑科技’,不仅修得更准,还让文物‘活’了起来。”
刘胄在工作室里。
手艺传三代,他把爱好干成了事业
走进刘胄的工作室,就像进了个小博物馆——石像、字画、木雕、瓷器……什么都有。修好的观音像、正在修的青铜器,摆得满满当当。
他的任务,就是让这些“沉默的见证者”,重新开口讲故事。
“我家到我这,已经是第三代搞这个了。”刘胄是湖南安化人,爷爷奶奶爱收藏古玩,但东西运回来难免磕磕碰碰,修修补补就成了家里的传统手艺。
他记得,家里从祖传的古玩,到日常用的脸盆、杯子,爸爸都能把它们恢复原样。
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刘胄对文物有种天然的亲近感。
虽然家里有这门手艺,但长辈们都只当是爱好,没当成正职。刘胄大学学的是多媒体,毕业后还做过新闻。不过,他从来没放下修复这个爱好。
“大学时想自己挣生活费,别的不会,就把家传手艺用上了。”那会儿,他经常在古玩市场转悠、摆摊。2009年工作后,还利用业余时间去博物馆兼职做修复。
渐渐地,他的手艺在圈子里传开了,找他修文物的人越来越多。“后来干脆全职干这个,算是正式接上了家里的手艺。”
2013年,刘胄加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当时湖南唯一开设文物修复专业的高校。他一边提升自己的技术,一边通过“手艺裂变”,为行业培养新人。
刘胄在工作室里修复文物。
科技加持,文物修复不再是“凭感觉”
“文物修复这行,以前挺冷门的,前辈们都是默默干活。”刘胄说,这也是他当初没选文物专业的原因。
但让他高兴的是,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些纪录片的热播,加上国家重视,文物修复越来越受关注,甚至还掀起过一阵“文物热”。
更让他自豪的是,现代科技让文物修复从“抢救性修复”转向“预防性保护”,而且现代科技让沉睡在博物馆里的国宝,能以更生动、多元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真正地“活”在当下,“火”在当代。
“以前修复基本靠老师傅的经验和感觉,经验当然宝贵,但难免带点主观。”刘胄说,“现在有了数字技术,我们可以在电脑里给文物建个‘双胞胎模型’,先模拟修复方案,试试不同材料的效果,找到最好的办法再动手,大大降低了修复风险。”
“很多人觉得文物修复就是把坏的修好,其实那只是最小的一部分。”干了这么多年,刘胄有自己的理解。“更多时候,我们要对文物做化学检测、数据采集,记录它修之前、之后的样子,给后人留资料。”
以前做这些很难,现在有了高科技,修复的每一步都能高清记录,建立永久保存的“数字档案”。这些记录不仅是科研资料,也是留给后人的重要依据。
除了数字技术外,新材料也在改变修复方式。
使用高分子材料修复的青铜器。
比如修复青铜器,老一辈常用锉刀打磨断面,再用锡焊接。现在有了高分子材料,比如环氧树脂胶水,不用打磨文物,清理干净断面就能粘,不仅不伤文物,还更牢固、更容易操作。
“科技不只是修复的工具,更是让文物‘重生’的引擎。”刘胄认为,这门古老的手艺,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才能更好地保护与创新。
融入湖南文创大潮,让文物与年轻人“相遇”
刘胄的实践,正是湖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考察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我当时就在现场。”刘胄说,总书记的这句话,让他更加坚定要用科技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他感受到,湖南整体浓厚的文创氛围,为像他这样的传统手艺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无论是将修复数据用于文创产品开发,还是利用数字技术再现文物风采,都让他的工作超越了修复本身,融入了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洪流。
而科技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修复本身。随着人工智能、高精度扫描、多光谱成像等技术的应用,文物修复正从“手艺活”变成系统化、可复制的“科学工程”。
刘胄说,通过数字化,那些脆弱得没法展出的文物,能通过3D模型、VR技术“走出”库房,让全世界的人都能“近距离”欣赏,大大拓宽了文化传播的途径。这正是湖南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数字文创产业所倡导的方向。
刘胄给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学生上课。
同时,文物修复也以更生动、更有趣的方式走近年轻人。一些博物馆用AR技术、数字展览、修复直播等形式,把修复现场变成“开放课堂”,吸引了很多年轻人。
“我之前试过用直播上课,有一场观看量超过1600万,效果特别好。”刘胄觉得,让文物修复和年轻人“相遇”,不仅是找接班人,更是在传递一种文化和价值观。
“只有越来越多人愿意了解、参与文物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下来、传下去。”刘胄说。而湖南,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魄力与创新精神,在这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课题中,贡献着自己的答案。
执行策划:周逸峰 刘玉先
报道团队:刘玉先 王嫣 谭苏昕 王杨 刘志雄 吴公然 杨怡晴 秦楼 张必闻 陈杰 朱丽萍 龚子杰
设计团队:邓琴 邓尧
后期剪辑:朱丽萍 龚子杰 李美燕 郑玉焓 李静怡
来源:红网
作者:刘玉先 龚子杰
编辑:苏好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