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覃红燕接受采访时,以百年学府的底蕴与湖湘大地的诚意,向北京高校毕业生发出专属邀约。
红网时刻新闻10月12日讯(记者 王诗颖)“在北京顶尖学府锤炼的学识,不必只囿于都市楼宇。在湖南农业大学,你的研究能扎根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的战略土壤,能轻松实现‘安家立业’的理想。”随着“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北京站专场招聘会的举行,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覃红燕在接受红网记者采访时,以百年学府的底蕴与湖湘大地的诚意,向北京高校毕业生发出专属邀约。
此次招聘中,湖南农业大学不仅带来107名博士岗位与75名博士后席位的“重磅需求”,更以“学科高峰+科研平台+宜居生态”的三重优势,打造北京学子赴湘发展的“最优选项”。
北京学子的“顶天立地”科研舞台
“湖南农业大学的学科实力,能让北京高校的优势专业‘无缝衔接’,更能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沃土。”覃红燕首先说出了学校对北京学子的核心吸引力。
作为农业农村部与湖南省共建的“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湖南农业大学的学科实力已形成“顶尖引领、多点突破”的格局——植物与动物科学跻身ESI全球前1‰,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这与北师大、北大、清华的环境科学、生态学专业高度契合。
目前,学校有国家级人才45人、省部级人才415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农业农村部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3个、湖南省创新团队10个、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先后实现学校自主培养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青年长江学者“零”的突破。
湖南农业大学拥有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更作为核心参建单位深度融入岳麓山实验室,“湖南为北京学子提供了一个‘露天实验室’,在这里既能跟着院士团队挑战农业领域的国际前沿课题,也能在真实的农田、水域生态系统中进行验证和应用,让论文写在湖南的田间地头。”
而此次北京站招聘的75名博士后席位,也创下了学校历史规模之最。覃红燕强调,这些岗位并非“临时补充”,而是精准对接岳麓山实验室重大项目、学科高峰建设的“战略储备”,“北京学子来这里,能快速从‘项目参与者’成长为‘核心负责人’。”
破解“北上广”人才的生活焦虑
湖南深知北京学子对“安居乐业”的期待,因此,此次招聘会,湖南农业大学给出的答案是“有竞争力的薪酬+低生活成本”的双重保障。
覃红燕介绍,2024年学校人均年收入已达18万元,优秀博士津贴最高可达百万元,而长沙的房价与生活成本仅为北京的1/3左右。让科研经费真正用在科研上,让青年人才不必为房贷焦虑,这是湖南农业大学给北京学子的“承诺”。
更具吸引力的,是湖农大“拒绝焦虑”的科研生态。“在很多高校推行‘非升即走’时,我们坚持为青年科学家创造‘沉下心做研究’的环境。”覃红燕表示,学校构建了“博士后-优秀青年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全链条成长通道,博士后出站后可通过“绿色通道”优先留校任教,“北京学子来此,不必疲于应付短期考核,能专注于‘解决农业真问题’的长远研究。”
近5年来,学校引进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20人,拥有国家级人才44人,学校高水平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引才”到“留才”的生态升级
实事上,选择湖南农业大学,本质上是选择湖南“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在覃红燕看来,近年来湖南的人才工作已从“广纳贤才”转向“精准引才”,从“政策引才”升级为“生态留才”,聚焦生物育种 农机装备等现代农业支柱产业,强调“引进一个人才、聚集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产业”。在引才的同时,湖南更通过“芙蓉计划”等本土人才支持计划,让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同台成长。
湖南农业大学的人才工作正深度适应这一变化。在培养上,实施“靶向育人”,开设“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科学”等20门微专业,打破学科壁垒对接智慧农业、生物种业等国家需求。
在引进上,摒弃“单个明星科学家”思维,围绕优势学科成建制引进高水平团队,为北京学子提供“长期发展”的沃土。
最后,覃红燕向北京高校毕业生发出深情邀约:“北京有顶尖的学术视野,湖南有广阔的实践舞台。来湖南农业大学,你们在北京锤炼的学识,能变成‘隆平米’的增产技术、‘安化黑茶’的升级方案,能在湖湘大地上兑现‘强农兴农’的时代价值。”
来源:红网
作者:王诗颖
编辑:王嫣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