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二十年,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觉醒,到一条河的生态涅槃;十载,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到一座城的生动实践。圭塘河,这条浸润雨花记忆的血脉,曾承载发展的重量,如今正书写文明的嬗变。《圭塘河,幸福彼岸》系列报道,不只记录清波的归来,更愿解读一脉活水如何滋养一方土地、润泽万千生活。从治理的智慧到产业的融合,从区域的协同到开放的胸襟,长沙市雨花区以河为卷、以民为本,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共生、保护与发展共荣的长卷。今日推出第三篇《一园“绿”动,万“象”更新》,下一篇推出《一河赴海,万商通途》。
一片绿,牵引一座园区的崛起。
相关链接: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余雅琴 长沙报道
一条河,见证一片土地的转型;
一片绿,牵引一座园区的崛起;
一缕好空气,正悄然改写发展的定义。
走进雨花经开区,圭塘河穿园而过,企业厂房内机械臂有序挥动,与窗外碧水相映成趣。这片位于圭塘河上游的“绿色园区”,自诞生之初就刻入“源头意识”——上游清,则下游明;产业“绿”,则发展“金”。
园区成立于2002年,原名“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却一度陷入“捡到篮子都是菜”的迷茫。是坚守绿色的初心,还是追逐短期的效益?雨花经开区最终选择回归“绿”的本质,从环保产业转向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一主一特”赛道,走“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之路。
底线思维:以“约束”画出发展“高线”
在这里,规划不仅是空间的划分,更是生态与发展的契约。“在保护中开发”,是雨花经开区一以贯之的铁律。园区规划并非简单的土地划分,而是一幅精密的“三生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画卷,严格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其不可逾越的底线。
对圭塘河长达10公里的生态修复,累计投入1.2亿元,这不仅是“面子工程”,更是奠定发展基础的“里子工程”。新增1600余亩绿地,如同园区的“绿肺”。更巧妙的是,园区遵从原始地形,用微地形设计打造河岸高差,将防洪与亲水景观自然结合,实现了生态功能与实用功能的统一。
这种底线思维,反而划出了发展的“高线”。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典范——雨花水质净化厂再生利用试点项目,便是明证。该项目目前已为重点企业每日提供1000吨再生水,全面完工后可达4500吨/日。
生态底线,不是发展的天花板,而是发展的高压线——底线守得牢,发展才能跳得高。
绿智融合:技术重塑“含绿量”价值公式
在雨花经开区,“含绿量”就是“含金量”,这不是口号,而是可计算的企业账本。
雨花经开区拥有59家省级以上科创平台,包括可孚三大研究院等多个高能级科研平台。园区先后引进培育各类企业7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00家。这些企业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走进申亿精密的“智慧工厂”,屋顶的光伏板正将阳光转化为清洁电能,余热供暖系统在无声地工作。通过采用光伏发电等多项新技术,工厂建成后,能源消耗进一步降低,电费、取暖费用等也进一步节约,真金白银的收益,直接体现了“降碳”即“降本”。
但“含绿量”的回报远不止于此。作为三一、中联等装备巨头的核心供应商,绿色资质已成为其产品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绿色投入不是负担,而是能够通过节能降耗持续“反哺”企业的战略投资,实现了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这里,“好空气”是有价的。
它不是监测数据里的优良指数,也不仅是市民惬意的深呼吸,而是一种可衡量、可转化的“绿色资产”。
园区打造长沙人工智能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让“降碳”等于“降本”,让“绿色”成为“金色”。
先步信息为火力发电厂、矿山等提供的智能总线输煤控制系统,在现运行世界最大机制砂石矿的实测中,投用后电费直降13%,相当于每年可节省出一座小型水电站的发电量;小羽互联研发的水沙射流环保除磷技术,可有效替代70%的传统酸洗商品材,且全过程不产生任何污染物;在绿色生物医疗领域,可孚医疗推出的便携式睡眠呼吸机,重量仅相当于一部手机,运行音量控制在28分贝左右,远低于“翻书声”……
绿色智造的本质,是以技术重新定义产业基因——让“降碳”等于“降本”,让“绿色”成为“金色”。
集群共进:从“点绿”到“链金”的生态
绿色转型,非一企之功。雨花经开区以“一主一特”为脉络,实现从“企业绿”到“产业链绿”的跃升。
圭塘河宛如碧带绕过机器人产业聚集区。
“主”链上,新能源汽车产业严控“两高”项目,构建绿色闭环;“特”链上,人工智能与传感器为制造植入“智慧大脑”,培育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
“主”引擎的绿色驱动。作为“全省汽车产业唯一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本身就自带绿色基因。园区围绕这一主导产业,严控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入园,同时为新能源配套产业敞开绿色通道。这不仅降低了整个产业链的环境负荷,更抢占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制高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高端就业岗位。
“特”色产业的智慧赋能。人工智能及传感器(含数控机床)这一特色产业,为绿色制造提供了关键的“智慧大脑”。机器人等细分赛道,正通过智能化改造,帮助传统企业实现精益生产和节能减排,这是在培育绿色低碳的新质生产力,为未来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增长曲线。
“一主一特”产业结构,使园区的绿色转型不是零散推进,而是系统性的协同进化。
2024年,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达863.5亿元,位列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第62位。在此,经济增长与蓝天白云不再是“取舍关系”,而是内在统一的必然课题。
产业集群的绿色进化,不是企业的简单叠加,而是产业链的协同共生——以“绿”为链、以“智”为核,方能构筑可持续的竞争力。
圭塘河的变迁,是一座城发展哲学的缩影;雨花经开区的实践,是中国工业园区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样本。从这里出发,“好空气”不再只是环境的指标,更是吸引投资、汇聚人才、点燃创新的“好前景”。
一脉清流,一片绿意,一座智园,正共同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雨花答卷——那不是终点,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来源:红网
作者:余雅琴
编辑:韩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