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光修复者⑥丨张涓:科技续写碑刻传奇 乾隆御赐碑“清晰可赏”

来源:红网 作者:王杨 陈杰 编辑:何佳璐 2025-10-14 10:40:30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文化为魂,科技为翼。在湖湘大地上,一群“时光修复者”以AI为笔、数据为墨,在虚实交织处重绘文明的年轮。千年石刻锋芒再现,断骨残影精准弥合,褪色胶片重焕光彩——这些融合人文温度与科技锐度的实践,正是湖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破题“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生动写照。

10月9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时光修复者》融媒体报道,深入文物、古籍、胶片、非遗修复现场,带你走进“时光修复者”的匠心世界,共同见证科技如何赓续历史文脉,文化如何赋能经济发展。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杨 陈杰 长沙报道

从纽约的艺术机构到长沙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张涓的人生轨迹,因一份深植于心的湖湘文化情怀悄然转弯。

张涓是湖南知了青年文化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和马栏山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她的清晨总像被按了快进键,连化妆都要考虑时间成本。

湖南知了青年文化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张涓

但细看似乎又不太一样,哪怕只穿一件简约白T恤,张涓也会搭一条蓝色丝巾,一对金属耳环,在不经意处流露出时尚文艺范儿。

谈起从纽约回到家乡长沙的决定,张涓笑着说:“酒香也怕巷子深,湖南有这么多优秀的历史文化,值得被全世界看见。”

数字化是石碑修复的破题关键

下课铃声响起,长沙市青少年宫东北角,一群来自南京的初中生正围着一块青石碑拍照打卡。

这块碑乍看寻常,细观却别有洞天。

立在原址附近的乾隆御赐湖南巡抚蒋溥石碑复刻碑。

碑上镌刻的是乾隆皇帝题诗《赐蒋溥巡抚湖南》,以平刻技法雕琢,笔意舒展、气韵贯通,似乎想要诉说:这座藏身于繁华商圈深处的文化庭院,曾是清代湖南巡抚衙门所在地。

“这其实是立在原址附近的复刻碑。”张涓说。2024年12月,她第一次见到原碑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原碑风化严重,残留着战火痕迹,虽然碑体没倒塌,但左上角残缺,字迹模糊,几乎看不出它原有的艺术价值。”

乾隆御赐湖南巡抚蒋溥石碑距今已有280多年历史,期间不是没人想过修复,但怎么修?一直是个棘手难题。

乾隆御赐湖南巡抚蒋溥石碑原碑已迁护至长沙博物馆。

文物修复的核心要义并不是“复原貌”,而是“保原真”,在美国艺术文化领域工作6年的张涓深谙这个道理。

“如果按照传统方法修复,化学试剂直接接触碑体,很容易造成石碑的二次损伤。”张涓解释。

比如,在清洁过程中使用不当的工具或方法可能会划伤石碑表面;在裂隙填补过程中使用不合适的材料可能会导致石碑内部结构受损等。

正因如此,“数字化修复”所具备的“非接触性”,成了破题的关键。

跨学科合作是石碑修复“新招式”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石碑修复靠的是老师傅的匠心手艺;但乾隆御赐湖南巡抚蒋溥石碑的“重生”,却源于行业前辈与后起新秀的跨学科协作。

马栏山是湖南的文创高地,年轻是它的底色。

张涓的团队也不例外:“我们站在国际视角前沿做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和保护,成员大多是95后,背景五花八门——学历史的、学计算机的、学摄影的……大家坐在一起,什么‘火花’都能‘碰’出来。”

工作人员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修复破损的石碑。

但光有年轻人还不够。

在政府部门的协助下,张涓请来了长沙博物馆、湖南省金石文化研究会等机构的专家学者担任“外援”,共同制定了“原碑迁护、复刻传承、数字赋能”三位一体的保护与利用方案。

张涓的团队提供技术,金石专家负责专业领域指导,博物馆则牵头原碑迁护——各司其职,却又紧密协作。

“哪怕碑文已经模糊,只要刻痕深度大于0.01毫米,我们就能借助光线变化、图像叠加和算法算力,让细微痕迹重新显现。”张涓比喻道,“就像给一个肢体残缺的病人看病,治疗前要先做CT,石碑也需要‘拍片子’。”

乾隆御赐湖南巡抚蒋溥石碑修复前期,技术人员用专业设备从数十个方位对石碑采集了上百张照片导入计算机,通过图形叠加和图形渲染技术,确认碑体缺失的部分。

张涓的团队用先进科技手段展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和保护。

“这块碑缺失的左上角什么样?原先刻的是什么字?采用哪种字体与雕刻手法?这时候,数字修复的可逆性与灵活性便派上了用场。”张涓说。

团队与专家搜集大量同期乾隆真迹碑文进行比对,最终确认了“双钩底本”。随后,他们运用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算法完成数字模拟修复,再通过三维建模不断调整优化。

文化与科技,在一方小小的计算机屏幕上完美融合。

文物融入现代生活才能真正“活”起来

修复的意义,不仅限于让文物重焕昔日的生机,更重要的是让它走进今天的生活,走向世界的舞台。

在长沙博物馆,来自肯尼亚的游客旺加里·马塔伊看到了从长沙市青少年宫迁护来的乾隆御碑实物,当他在一旁的互动屏上用手指触摸到石碑原本残缺的左上角后,忍不住惊叹:“原来中国文物保护藏着这么多黑科技!”

长沙博物馆里的互动屏数字化呈现了乾隆御赐湖南巡抚蒋溥石碑的原貌和历史。

“我们追求的不只是让碑文从‘看不见’到‘看得见’,更要让它能被‘看得懂’,被人们喜爱。”张涓说。

其实,乾隆御赐湖南巡抚蒋溥石碑的修复并不是张涓团队的初试啼声。

早在2023年,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他们就已经完成了一件“大事”——对中国南方规模最大的露天摩崖石刻群“浯溪碑林”进行全面数字化重建。

“从数字采集、数字修复到二创开发、传播展示和产业应用,我们创建了国内首个石碑石刻数字化全链路解决方案,填补了中国摩崖石刻数字化产业应用的空白。”张涓语气中难掩自豪。

长沙博物馆里的互动屏数字化呈现了乾隆御赐湖南巡抚蒋溥石碑的原貌和历史。

自此,才有了壁画修复看敦煌,石刻修复看马栏山的说法。

如今,普通人透过数字屏,就可以游玩让唐代文人元结流连忘返的浯溪,与古代文豪一同观赏不同时期的浯溪碑林;曾经高雅的《大唐中兴颂》以全新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拓片文创、临摹字帖更是成了年轻人追捧的潮流单品……

一块块石碑是时光的信笺,承载着艺术、学术与产业的厚重价值,唯有借助科技的翅膀,与现代人的生活深度融合,才是真正“活”起来。

窗外,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马栏山的写字楼里,无数像张涓一样的年轻人仍在忙碌。他们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作学习经验融入湖湘智慧,以科技为舟、文化作桨,推动湖湘文化驶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执行策划:周逸峰 刘玉先

报道团队:刘玉先 王嫣 谭苏昕 王杨 刘志雄 吴公然 杨怡晴 秦楼 张必闻 陈杰 朱丽萍 龚子杰

设计团队:邓琴 邓尧

后期剪辑:朱丽萍 龚子杰 李美燕 郑玉焓 李静怡

来源:红网

作者:王杨 陈杰

编辑:何佳璐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54/58/1535036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