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14日讯(记者 陈沁贤)想想看,你有多久没有给家人写过一封信了?在这个微信秒回、视频通话稀松平常的时代,“家书”似乎成了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汇,但“纸短情长・2025 年湖湘家书家信征集展示”活动,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瞬间打开了我们尘封已久的情感闸门。
从“岁月流金”里泛黄的老信笺,到“数字家书馆”里敲击键盘的温柔,再到“心灵树洞”里的秘密倾诉和“时光胶囊”里的未来寄语,每一个板块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湖湘人民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与规模:多元群体踊跃提笔
活动启动20天来,依托“文明湖南”微信公众号、红网时刻客户端等平台,线上累计注册用户突破3600人,征集到家书家信近3000封。这背后,是多少人夜深人静时的提笔沉思,是多少个家庭围坐灯前的温情回忆,又是多少颗心与心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与碰撞?
活动打破地域与年龄的界限,吸引了全省各地乃至在外湘人的积极参与,其中学生群体占比高达77%,成为主力军;而群众占比23%。参与者中,有手写家书的退休老人,用泛黄纸页讲述岁月故事;有录制视频家书的年轻人,以新媒体形式传递奋斗心声;更有师生群体组团参与,将家书写作融入社会实践,赋予这一传统形式新的活力。
内容亮点:真情故事引发共鸣
活动期间,征集的家书内容兼具温度与深度,饱含真挚情感与生活智慧,引发广泛共鸣。书信中:
——有乡村教师的内心独白:“此刻的我,最奢侈的愿望不是评上职称,而是能安安心心陪母亲吃一顿不用看时间的晚饭;最大的成就感不是班级平均分提高几分,而是在某个学生迷茫时,能像安抚母亲那样,说出一句真正有用的宽慰话。”
——有孩子写家是最温柔的铠甲与最明亮的航标:“我们家没有成文的家训,但那种‘不追问’的信任和‘默默陪伴’的支持,就像一道无形的屏障,替我挡住了外界一部分焦虑的声音。这,或许就是我们家家风最朴素的体现——理解与包容,胜过千言万语的责问。”
——有医学生对未来的期许:“现在的我,对未来的想象还很模糊:可能是深耕某一领域的专家;可能是扎根基层的全科医生;也可能像带教老师那样,既是技术过硬的‘大拿’,又是学生眼里‘能问任何问题都不会烦’的引路人。但无论选择哪条路,我都希望你始终记得:医学的本质,从来不是冰冷的指南和数据,而是‘仁’。”
——有父亲写给考公上岸的女儿:“父亲希望你明白自己来自哪里?根在哪里?未来怎么走?这一看似简单却值得深思的问题,争取工作后做一个明明白白、干干净净的公务员。”
——有学子感恩班主任:“我攥着皱巴巴的入学通知书,站在教室门口,是您笑着朝我伸出手,说:‘别怕,以后这里就是你的第二个家。’”
——有母亲寄语女儿:“关于未来:不必做世俗意义里的六边形战士,你本就是函数图里最自由的抛物线。至于那些生存规则,就当是路边偶尔飘过的柳絮,轻轻拂去就好。”
——有恋人的别离:“我能感觉到你的目光还停留在背上,温热得像昨日的拥抱。每一步都像踩在碎玻璃上,疼痛尖锐而清晰。”
——有女儿悼念亡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只能托清风捎去安康。”
……
字字含情、句句走心的家书家信,展现了亲情的温暖、家风的传承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作品中还有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牵挂、传承先辈精神的感悟等,生动诠释了家书背后的故事与力量。
社会反响:传播凝聚正能量
活动推出的四大主题板块已累计吸引超50万人次浏览,多篇优秀家书经平台推送后收获大量点赞和评论,激起层层情感涟漪。
网友们留言道:“语言平实,却满含温度。”“读着这些家书,仿佛看到了自己家人的身影,这种情感太打动人了!”“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对家人说句心里话。”“作者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忠诚和自律。”“他不仅是作者的榜样,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楷模。”“教育之路漫长且艰辛,但看到孩子们的进步与成长,一切都值得了”“希望每一位母亲都能得到应有的关爱和尊重。”……
从线上到线下,从个体到群体,湖湘家书家信征集展示活动唤起了人们对家的眷恋,对亲情的珍视,对家风的传承,让家书家信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人与家庭、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从毛笔蘸墨到指尖打字,变的是家书形式,不变的是“纸短情长”的温度。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你,写家书了吗?如果没有,还在等什么呢?湖湘家书家信征集展示活动将持续至12月31日,这个秋天,你的故事,值得被三湘记住——现在登录活动平台,写下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爱与牵挂,让你的情感穿越屏幕与纸张,直抵人心。
来源:红网时刻新闻
作者:陈沁贤
编辑:刘仁军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