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光修复者⑦ | 颜胜:科技为笔补残卷,沉寂古籍拂去尘埃露真容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晴 陈杰 郑玉焓 编辑:陈星晓 2025-10-15 10:55:04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文化为魂,科技为翼。在湖湘大地上,一群“时光修复者”以AI为笔、数据为墨,在虚实交织处重绘文明的年轮。千年石刻锋芒再现,断骨残影精准弥合,褪色胶片重焕光彩——这些融合人文温度与科技锐度的实践,正是湖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破题“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生动写照。

10月9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时光修复者》融媒体报道,深入文物、古籍、胶片、非遗修复现场,带你走进“时光修复者”的匠心世界,共同见证科技如何赓续历史文脉,文化如何赋能经济发展。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陈杰 郑玉焓 长沙报道

在湖南图书馆的四楼,正在备考或阅读的人在走廊的窗台前摊开书页、支起板凳,沉浸于眼前的一方世界之中。

一墙之隔的古籍修复室内,“80后”古籍修复师颜胜正在指导老师师玉祥的协助下,完成一部清代抄本《近跸轩楚南长郡古迹韵语略》的修复工作。

拍摄照片存档、梳理书页编号、清理虫尸碎屑、填补虫蛀孔洞……颜胜耗费了20余天的时间来修补这部仅有几十页,布满虫洞、磨损严重的古籍。

这项看上去“枯燥又重复”的工作,颜胜已经做了15年。

微信图片_20251014235150_143_43.jpg

湖南图书馆古旧文献修复组组长颜胜。

15年的指尖江湖,颜胜深度修复了1000余册的古籍,触摸了数以万计的书页。如今,他已是湖南图书馆古旧文献修复组的组长。

作为一家有百年历史的“老牌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现藏的80余万册古旧文献中,有68万余册古籍,含善本5万余册。

1984年,湖南图书馆新馆在长沙市韶山北路落成,也是在这一年,古旧文献修复组正式成立。

40年余间,一本本年代久远、破损严重的古籍在湖南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手中“苏醒”。如今,踏着“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浪潮,他们正在让那些沉寂的文字变成鲜活的中国故事。

微信图片_20251014235139_138_43.jpg

湖南图书馆以馆藏书画为创意源泉创作的文创产品。

“文青”跨界修古籍

对于颜胜来说,开始修复古籍,是“误打误撞”入了行。

他本科毕业于社会体育专业,和文物修复“八竿子都打不着”。但颜胜从小就很喜欢看书,自称为“半个文青”,在他的心中,图书馆就是一片徜徉于书海中的净土。

因此在2009年,当看到湖南图书馆的招聘信息时,颜胜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彼时的颜胜并不知道图书馆里还有一个专门修复古籍的部门,“哪怕到了今天,也依然很多人不清楚”。

就在进入湖南图书馆的第二年,颜胜被调入了这个“冷门的部门”。那时,馆里还只有三位古籍修复师。

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门外汉”的颜胜得以接触到古籍修复并非完全偶然,而是与一股涌动的文化浪潮深度关联。

2007年,伴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正式启动,全国范围内的古籍修复培训班开始铺开,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工作步入正轨。

2012年至2016年间,颜胜参加了五次全国性的古籍修复培训班,逐渐练熟了“基本功”。

时间来到2016年6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湖南传习所在湖南图书馆挂牌,当时已退休的古籍修复专家师玉祥出任导师,开始带徒传艺。

师玉祥从事古籍修复50余年,走过了全国古籍修复人才最短缺的年代,又在退休后“重出江湖”,心心念念都是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如今,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他都会在传习所现场指导年轻一辈的古籍修复师。

微信图片_20251014235155_145_43.jpg

修复古籍是一个考验耐心的工作。

正如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样,修复古籍十分磨炼心性。

“如果对这个事情不感兴趣、看不到古籍的美,这就是一个非常枯燥、机械重复的工作。”颜胜说道,一本被虫蛀了的书,可能一页纸上就有几十上百个虫洞,修复师必须沉下心来一个一个地修复。

颜胜却颇为自得其乐,他指着修复室入口处墙面上悬挂的古籍书页仿真件说道,自己被古籍的“美”所吸引着。

他认为,古籍的版本、书法文字呈现出一种艺术性的美感。同时,古籍又兼具一种作为历史史料的厚重感,以及一种文学作品的意境美。

微信图片_20251014235158_147_43.jpg

正在修复中的一本古旧文献。

颜胜摊开正在修复的《近跸轩楚南长郡古迹韵语略》说,这本古籍以古人的视角介绍了岳麓书院、贾谊故居等历史古迹。

“古人将他们看到的历史古迹样貌、历代文人题咏的诗词记录下来,并留存到现在,这其实就是一个文化的延续性。”

颜胜告诉记者,如今,“补书”这门老手艺正在科技春风的吹拂下,迎来了新突破。

给古籍“看病开方”

在湖南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内,在随处可见的糨糊、毛笔、铁锤、尺子、剪刀等常规工具外,一个个常出现于实验室内的仪器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如今,现代科技的运用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颜胜说道,这些仪器就是他们的“法宝”。

举个例子,古籍修复乃至文物修复要求“修旧如旧、整旧如旧”,这要求修复用到的纸张要与古籍纸张原本的成分保持一致,包括纸张厚度、颜色、纹理等等。

微信图片_20251014235124_130_43.jpg

颜胜正借助仪器检测纸张纤维。

以往,修复师只能凭借其经验,通过“触摸”“目测”来反复试验用什么纸张最接近原古籍。

颜胜曾听说,古籍修复界的一位泰斗,曾耗费半个多月的时间进行配纸,“一般来说,这项工作耗费数天时间是常事”。

借助纸张纤维检测仪,可以帮助新手修复师更加精准地完成配纸工作。

“借助现代科技,能够让修复工作降低难度、提高效率。”颜胜说道,“技术的运用并非要替代传统技艺,而是用精准的数据让‘修旧如旧’的修复理念更好地落地。”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考察时强调,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文化+科技”,搅动了湖湘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春潮。而在湖南图书馆,一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实践正在徐徐铺开。

从去年开始,古籍修复组着手打造了一个古籍修复知识库系统及基于AI大模型的古籍修复处方生产系统。

“传统中医学讲究望闻问切,我们古籍修复也是如此,修复一册古籍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给它‘看病’。”颜胜介绍道,在古籍修复处方生产系统内输入古籍的破损情况后,能自动生成一个结构化“修复处方”。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工调整完善,就能形成一个可行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修复方案。

传统的古籍修复技艺传授,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推进。颜胜认为,这就存在一个隐性知识难以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鸿沟,就是老话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微信图片_20251014235134_135_43.jpg

借助科技手段,古籍修复工作得以事半功倍。

“感性的体验和经验是可以转化为可测量、可记录的直观数据和理论的。”颜胜进一步解释道,“比如说熬制浆糊,老师傅凭感觉掌握小麦淀粉和水量的配比、熬制的火候,但这是可以通过多次实践和反复测量得出一个量化指标的。”

而这种“科学检测+传统工艺”修复流程的深度探索,或许就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的一道桥梁。

从“藏于深闺”到“可感可知”

2016年,一部文物修复类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出圈,让坐惯“冷板凳”的文物修复师从幕后走向台前,被更多人所熟知。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趋势也预示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新的期待与需求。

在湖南图书馆古旧文献修复组,从最年长的返聘专家师玉祥到最年轻的“90后”的修复师,人员构成涵盖老中青三代。这也意味着,他们既有“最传统技艺”的延续传承,也有“最新潮技术”的广泛尝试。

微信图片_20251014235120_128_43.jpg

湖南图书馆古籍修复室的入口处展示着古籍仿真复制书页以及雕版印刷文创产品。

对于古籍修复师而言,他们的使命不单是“拯救”古籍,还要做好修复技艺传承、古籍活化利用等工作。为此,古籍修复组也进行了许多尝试。

古籍样书制作、古籍修复体验、雕版印刷体验、拓片制作体验、仿真复制书页展览……近年来,湖南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团队打造了以“匠心湘传”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品牌,开展了百余次古籍修复演示、讲座、传统技艺体验活动,参与人次超万人。

“数字化记录和展示技术正在让古籍从‘藏于深闺’变为‘可感可知’,文化成果转化踏上了‘数字赋能’的新路径。”颜胜告诉记者,在湖南图书馆官网上线的“湖南省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已有的或完成修复的古籍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会上传到该平台,读者可以自由地调取、查看相关内容。

微信图片_20251014235144_140_43.jpg

湖南图书馆文创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20日,湖南图书馆在建馆120周年之际推出了一场特展——湖南图书馆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成果展。

这次展览,首次尝试了“古籍+科技”的融合形式,在其中一个单元打造了沉浸式探秘湘图数字空间,让读者身临其境地“走进历史、与古人对话”。

如今,插上“文化+科技”翅膀的古籍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它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向世人讲述着那些饱经风霜而又历久弥新的东方故事。

执行策划:周逸峰 刘玉先

报道团队:刘玉先 王嫣 谭苏昕 王杨 刘志雄 吴公然 杨怡晴 秦楼 张必闻 陈杰 朱丽萍 龚子杰

设计团队:邓琴 邓尧

后期剪辑:朱丽萍 龚子杰 李美燕 郑玉焓 李静怡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晴 陈杰 郑玉焓

编辑:陈星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54/59/1535344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