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群年轻人带着创业的“金种子”落地长沙,破土迎风成林。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余雅琴 熊晓宇 长沙报道
这座城市,正在静默而坚定地做一场实验——
把青年的梦想,当作种子,埋进土壤。
然后,用一整座城的温度,等它发芽。
人还在厦门,长沙的园区已为他办好了工商注册;行李还没收拾,办公位的电源早已接通;不到一周,五十万资金到位——这个秋天,新疆伢子周俊涛来到长沙,落地“浔浪文化”,迎接他的不是繁复的手续,而是一句“背包即出发”的承诺,和整座城市为他预备好的起点。
这并非一则孤立的创业神话,而是一批批年轻人正在长沙书写的集体现实。
一年前,湖南向全球学子发出创新创业的邀约;一年后,长沙用数据、温度与行动,讲述了一场关于“金种子”如何破土、迎风、成林的成长叙事。
破土:一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在长沙创业,‘创超所值’。”站在万事俱备的办公室里,周俊涛这句话,轻,却有千钧之力。
这座城,一边是热气腾腾的市井烟火,一边是冷静坚定的硬核科技——它正悄然成为青年创新的“试验田”与“成果园”。
数据是最好的见证:一年时间,长沙新增大学生创业主体8028户,达政策前的2.1倍;青年人才净流入5.45万人。138个项目获省创投基金投资7850万元,占全省七成以上;“小荷”项目申报230个,创历史新高。
长沙,用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为他们铺平前路。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结构之变:硕士以上创业者占比67.5%,技术创新类项目达78.3%——长沙的创业生态,正从“小而美”走向“专而精”。
范隽丞,北大未来技术学院博士,在望城经开区落地肿瘤靶向药项目。“政府不仅解决了场地和公寓,六位数扶持资金一个月到账,还主动对接医院资源。”他说,“这种效率和诚意,刷新了我对政府支持的想象。”
从“闪灵智合”到“球秀科技”,从“汇视威智能”到靶向药研发——一批“硬核青年”正把长沙,作为梦想的首发站。
他们用代码、用实验、用创新说话;而长沙,用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为他们铺平前路。
去年9月,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岳麓峰会上提出,要把湖南打造成全国大学生创业的热土,并亲自谋划“七个一”系列举措。他强调:“要像培育种子一样培育人才,让每一颗‘金种子’都能找到适合的土壤,发芽、开花、结果。”
长沙,正是这片土壤本身。
成林:让每一粒种子,都有光可追
种子破土,只是开始。如何让它不惧风雨、长成大树?长沙的答案是:构建一片真正让梦想扎根的土壤,用系统、全周期的生态之力,完成从“引凤来栖”到“助木成林”的跃迁。
一年来,长沙将“七个一”部署细化为51项举措,出台“青年创业双肩包十条”等,三个人才十条和20张配套细则。从落地、场地到资金,精准滴灌,打造“来即享、创有助、居亦安”的完整生态。


人才驿站、创业背包......一站式服务让青年人才轻松“创”长沙。
落地第一站:黄花机场与高铁南站的“创业服务接待站”,与20家青年人才驿站,共同构筑起来长青年的“第一座港湾”。超4万名青年在这里,完成从“一张床”到“一间公司”的人生跨越。
孵化第一程:125家孵化基地提供超20万平方米空间,配套人力、法务、财税、投融资等“保姆式”服务。吴杰茜带着“好耶科技”来长沙,被城市对人才和项目的重视所打动,“领导们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等问题,而是直接现场跟我们交流,有痛点难点,绿色通道秒开。”
资金第一桶:省市共同设立5.05亿元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一年发放创业贷款2.6亿元,为去年同期3倍。
张本杰的“湘之甜科技”在起步艰难时,获湘江新区“三年免租免水电”;魏爽在长沙找到了“另外90%的勇气”。
这些故事的背后,是长沙构建的“看得见、摸得着、品得到”的支持体系。
而更动人的是——成长的路上,有人同行。300多位企业家、技术专家、投资人组成的“创业导师天团”,为青年创业者提供陪伴式成长。


2025年全国高校学子长沙行暨“天天麓演杯”首都高校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展演活动三师陪跑团交流座谈会现场。

从“三师陪跑团”到创业导师,长沙为青年创业者提供陪伴式成长。
湖南大学半导体学院党委书记李飞龙是此次授牌的大学生创业导师之一,他将依托湖南大学与半导体研究院,开放设备、链接产业、安排验证,带学生走完从知识创造到产品试验的全链条。“我们不仅要吸引外地学生来,更要让本地的创新想法,落地成真。”
从破土的“金种子”,到连片的“青年林”,长沙用政策的连贯、服务的精准、资源的匹配,编织了一张青年创业的“安全网”,也打造了一台企业成长的“加速器”。
共生:青春在此扎根,理想于此成真
如果说政策是硬支撑,那么城市的温度与活力,则是让青年从“路过”到“恋上”的软实力。
10月26日,长沙发布7条青年人才City Walk路线,从“青才启‘新’记”到“硬核长沙行”,从铜官窑夜游到天心阁光影展,让青年在烟火气中读懂城市底蕴。

长沙发布7条青年人才City Walk路线。
“星荷礼包”中的地铁卡、茶饮券、观光巴士体验,成为他们探索城市的“第一把钥匙”。
来自湖南怀化、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攻读软件工程的廖禹淳,参加“高校学子长沙行”后感慨:“活动有温度、有诚意。”他明确表示:“未来创业,我首选长沙。”


从“青才启‘新’记”到“硬核长沙行”,从铜官窑夜游到天心阁光影展,让青年在烟火气中读懂城市底蕴。
更令人惊喜的是,创业生态催生出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周俊涛与好耶科技负责人吴杰茜在活动中偶遇,开启了项目合作的可能。“长沙行不仅是找项目、给政策,更是交朋友、搭桥梁。”周俊涛说。
这种偶然中的必然,正是长沙创新活力与开放气质的最佳印证。
真正打动青年的,是长沙让宏大理想落地的“人间烟火”。
正如睿图智能创始人周博文那句广为流传的“四子真言”:“在长沙,买得起房子、娶得起娘子、养得起孩子、赚得到票子。”
这朴素的表达,不仅是个人成功的宣言,更是长沙宜居宜业生态所能给予青年的安全感与幸福感的集体共鸣。
随着孵化载体持续升级,长沙雄厚的产业底蕴——12个经济产业园区、17条产业链、6个千亿级产业群、近9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正为年轻人铺就一条通往星辰大海的坦途。
如今的长沙,10年吸引三百万青年用脚投票,汇聚于此。
千年古训“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确立了它新的时代坐标。
当奋斗的青春能在这里找到安身立命的答案,长沙与青年,便在共同的成长中,成就了彼此,谱写出一曲动人的城市与人才共生乐章。
你来了,就不再是过客。你把根扎进土壤,土壤也因你,更加丰饶。这是一场城与人的双向光合。
我们种下的不是种子,而是光本身。
来源:红网
作者:余雅琴 熊晓宇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