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妈妈厨房”,用爱烹饪学生“营养餐”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岳霞 编辑:廖轩仪 2025-10-28 11:34:31
时刻新闻
—分享—

“妈妈,你做的珍珠丸子我全吃完啦,老师还夸我不挑食!”“爷爷,今天的土豆烧肉太香啦!同学都抢着吃呢!”在雨花区砂子塘东澜湾小学的食堂里,有一群特殊的“厨神”——他们既是学生家长,也是食堂工作人员。目前,学校自营食堂有工作人员14名,其中6名是学生家长,占比超过四成。这些来自不同行业的家长们,用“家长标准”守护着上千名孩子的餐桌安全与营养健康。

因为6名家长中,有5人是学生的妈妈,因此学校食堂也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妈妈厨房”。

从“牵挂者”到“守护者”

“孩子在学校吃得好不好,是全家的头等大事。”江茂池退休前是工厂技术员,如今每天清晨6时就会准时出现在学校食堂,“孩子父母工作忙,接送和饮食都是我和老伴操心。听说学校招聘家长帮忙,我想着身体还硬朗,能亲手为孙子和同学们做饭,比在家闲着踏实多了。”

同样出于对孩子饮食的牵挂,在一家公司做了15年销售的刘可和原本在某超市当营业员的邓丹,都转型为“妈妈厨房”的员工。两位妈妈说,这份工作可谓“一举多得”——既有一份收入,又能更好地融入孩子的成长环境,还能学习营养搭配知识。

雨花区砂子塘东澜湾小学党总支书记刘佳媛表示,学校是有意识地招聘学生家长来食堂工作,希望家长深度参与食堂的运营与监督,构建起“家校协同、全程透明、社会共治”的校园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用“家长标准”雕琢每一份餐食

从“随心所欲”的家庭厨房,到“规行矩步”的校园食堂,身份转换带来的最大挑战,是节奏与标准的双重考验。

为了达到切菜“大小厚薄均匀”的要求,有着大半辈子下厨经验的江茂池,重新练习刀工。刘可入职第一周处理一大筐青菜时,不小心忽略了被虫蛀的菜叶,被同事提醒后,连夜研究蔬菜筛选标准,后来变成团队里的“质检小能手”。

在食材把控上,家长们更是拿出“较真”的劲头,用“家长标准”守住安全底线。

每天清晨6时,妈妈厨师们担当起检验员、监督员、仓库保管员,早早到校验菜、称重、分拣……他们对食材的挑剔程度让供应商们又爱又“怕”:发现发青的土豆,坚决退掉,“龙葵素含量高,不能让孩子冒风险”;验菜时称重核对、仔细检查新鲜度,不放过任何细节。

“送过来的虾子,估计有七八千只,她们一瓢瓢验货,绝不允许一只死虾子混进来。”主管后勤的副校长李晶介绍,这种“家长标准”,正是校园餐饮改革的要义之一。

而在另一边,“阳光监管平台”的智慧系统正在后台无声运行,为家长们的“火眼金睛”提供了科技支撑。在学校的监控室里,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食堂各个区域的画面:粗加工间、切配间、烹饪间、消毒间……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见。采购的食材从仓储、物流运输到验收、入库,全程都在视频监控下完成,“相关数据自动上传至智能收货系统,实现一键即查、全程可溯。”

为了让孩子们爱上蔬菜,妈妈厨师们想出“伪装和融合”的妙招:把蔬菜剁碎做成丸子,把粗粮与细粮混合做成可爱点心,用南瓜、红枣的天然甜味替代蔗糖;把排骨炖得软烂入味,让蔬菜与肉、菌菇同炒提升香味,用食材本身的鲜味征服孩子们的味蕾……在菜品设计上,家长们巧妙平衡“营养”与“孩子爱吃”两大需求,遵循学校的营养指南,少盐少糖、避免菜品重复。

为了奖励运动会上奋力拼搏的孩子们,大厨们清晨到校,手搓几千个肉丸,用美食给孩子们提供充足的情绪价值。

邓丹(中)从超市营业员转型为校园食堂“妈妈厨师”,她们正在手工制作珍珠肉丸。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数邑 摄

邓丹(中)从超市营业员转型为校园食堂“妈妈厨师”,她们正在手工制作珍珠肉丸。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数邑 摄

累并快乐着的幸福日常

每天清晨6时到岗验菜、称重,准备食材、烹饪、清洁,直到孩子们吃完午饭,家长们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邓丹坦言,有时候确实感到累,但每当看到孩子们举着空盘子说“阿姨,今天的菜真好吃”,就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学校用完善的管理制度,厘清每一个岗位职责,也营造了友好团结的工作氛围。在食堂这个“大家庭”里,妈妈厨师们不仅是同事,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边择菜一边交流育儿经,分享辅导书选择、应对孩子挑食的妙招;研究新菜谱时,互相借鉴“家庭菜”改良经验,年轻妈妈向长辈学习传统烹饪技巧,长辈也跟着年轻人刷新菜谱。

在孩子们眼中,家长们的食堂工作是一份值得骄傲的“事业”。这种自豪感,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江茂池和小孙子之间多了共同的“小世界”,孩子通过食堂工作看到了爷爷的一丝不苟;邓丹接孩子时,话题从“今天学了什么”到“今天的菜喜欢吗”,母子俩还会一起讨论菜单,孩子也更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刘可的孩子常跟同学炫耀“我妈妈是食堂超人”,还主动帮她试菜提意见。“这让我体会到双重角色的价值:食堂工作不是谋生工具,而是给孩子树立榜样,教导他劳动的意义。每天下班路上,我都感到一种圆满——亲手守护他的健康,又见证他成长的每个瞬间。”刘可倍感幸福。

28所中小学食堂引入家长职工

家长厨师的用心付出,也得到了学校和其他家长的认可。学校对家长们严格把关食材、精益求精的态度给予充分支持,认为他们为校园食品安全分担了责任;不少家长表示,看到有这么多学生家长在食堂守护,自己对孩子的饮食完全放心。从“个体牵挂”到“集体守护”,从“家庭厨房”到“校园食堂”,家长们用爱与专业,搭建起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信任桥梁。

雨花区教育保障服务中心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黄一波介绍,在雨花区,“妈妈厨房”不只是砂子塘东澜湾小学一个特例。据悉,为打破校园餐管理“信息壁垒”、重塑社会信任,雨花区多所学校以“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为纽带,创新推行“妈妈厨房”等家校协同模式,邀请学生家长深度参与食堂运营与监督,构建起“家校共治、全程透明”的校园餐饮治理新格局。截至2025年秋季,雨花区44所中小学食堂中,已有28所引入家长职工,共计91名家长走进校园食堂,家长参与管理的学校占比超60%。“家长岗”已成为校园餐饮团队的重要力量,成效显著:与去年同期相比,家长对校园餐的满意度稳步提升3个百分点,投诉率下降五成。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岳霞

编辑:廖轩仪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