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庆速递丨收下这份健康攻略,开心过双节!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徐丹 2025-10-01 10:02:39
时刻新闻
—分享—

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开启,想必您的行程已排得满满当当:带父母打卡向往已久的古城古镇、陪孩子在游乐园里尽情撒欢、与好友组团尝遍网红美食店……可每年此时,医院总要接诊这些就诊者,有的胡吃海喝引发肠胃不适,有的长途颠簸晕车晕船,还有的突发疾病让假期戛然而止。别担心!这份包含作息调理、饮食防护、出行准备、应急应对的全方位健康指南,帮您避开“健康陷阱”,开开心心过好假期。

每天元气满满 1晨起一杯温开水200至400毫升 2按时吃早餐  AI制作插图/王斌

每天元气满满 1晨起一杯温开水200至400毫升 2按时吃早餐  AI制作插图/王斌

假期作息别“摆烂”,晨起两件小事护健康

一到假期,不少人就开始“报复性熬夜”,凌晨1时刷短视频、追剧,中午才慢悠悠起床,还说“放假就是要放松”。秋季本该遵循早睡早起的养生规律,混乱作息不仅让人白天昏昏沉沉、没精神逛景点,还会悄悄降低免疫力,给感冒、肠胃病可乘之机。

湖南航天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王为表示,要想每天元气满满,这两件小事一定要做好。第一件,晨起一杯温开水,200至400毫升。睡了一整晚,身体就像“缺水的海绵”,此时喝一杯温开水,相当于给身体按下“唤醒键”。科学研究显示,晨起喝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身体尽快排走代谢废物;还能补充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对预防晨起心绞痛有帮助。注意别选蜂蜜水、果汁,会增加肠胃负担,就喝白开水。

第二件,按时吃早餐,远离心脑血管风险。“反正起得晚,跳过早餐,等午餐一起吃”,这是很多人的假期常态。其实,早上空腹时,血液中会产生更多B型血栓球蛋白,这种蛋白质会增加血液凝固的风险,长期下来可能诱发心肌梗死;而且不吃早餐,胃液、胰液等消化腺体就会“闲置”,时间长了功能会萎缩,还容易便秘。早餐不用复杂,一碗小米粥+一个水煮蛋,或者一片全麦面包+一杯牛奶,简单搭配就能给身体补充能量,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

美食虽好别贪嘴,两种“节日病”要警惕

双节期间,亲友聚餐、家庭宴席一场接一场,鸡鸭鱼肉、海鲜火锅和重油重辣的菜轮番上桌,不知不觉吃多喝多。胡吃海喝的背后,藏着健康风险,尤其是两种高发的“节日病”要提前预防。

第一种是吃出来的凶险病“急性胰腺炎”。湖南航天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黄扩军介绍,每年假期,医院急诊科总会接诊到急性胰腺炎患者,大多是因为聚餐时“暴饮暴食+大量饮酒+吃太多高脂食物”。

刘先生去年中秋聚餐时,一顿吃了半盘红烧肉、喝了3瓶啤酒,半夜突然觉得左上腹剧痛,后来还吐了两次,但腹痛没缓解。送医后查出血淀粉酶超标,确诊为急性胰腺炎,住院治疗一周才好。

黄扩军提醒,饱餐或饮酒后,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剑突下、左上腹突发剧痛,常牵扯到后背;持续性疼痛;伴随腹胀、发热、恶心呕吐,且呕吐后腹痛没有减轻。这时千万别想着“忍一忍就过去了”,赶紧去医院。

预防胰腺炎的关键在于管住嘴。饮食尽量清淡,少吃肥肉、油炸食品等高脂、高蛋白食物;少喝酒;如果有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要提前治疗;备孕女性建议先排查胆石症,因为孕期如果得胰腺炎,治疗起来更复杂,还可能影响胎儿。

第二种,“假期胃”不是小毛病。除了胰腺炎,“假期胃”很常见,比如吃火锅时冷热交替(刚喝冰饮料又吃热辣火锅),第二天就腹痛腹泻;或者熬夜追剧时不停吃零食,导致胃胀、反酸;还有人醉酒后剧烈呕吐,引发食管和胃连接处的黏膜撕裂,严重时可出现呕鲜血。

王为表示,护胃不难需记住这些:作息规律,别昼睡夜醒,三餐按时吃,尽量不熬夜(熬夜会打乱肠胃蠕动节奏);饮食适量,七八分饱就好,别抱着“难得聚餐,多吃点”的想法吃到“扶墙走”;注意饮食卫生,吃海鲜、肉类时要煮熟,半生的海鲜可能携带细菌,引发急性胃肠炎,不吃过期、变质的食物;慢病者要当心,有胃炎、胃溃疡的人,别喝浓茶、咖啡、碳酸饮料,也别吃太辣、太甜的食物,记得按时吃药;细嚼慢咽,每口饭多嚼几下,充分咀嚼能减轻胃的消化负担,别狼吞虎咽;不乱吃药,感冒时别自己随便吃药,尤其是抗生素。

出行晕车不用愁,这些方法可减少不适

“每次带娃出行,开车半小时娃就哭,说头晕、想吐,一路上要停好几次,原本2小时的路程走了4小时”“坐长途大巴,全程晕得昏昏沉沉,下车后还缓了半天”……不少人出行时都被晕车困扰过。其实晕车是因为交通工具的颠簸、摇摆刺激了内耳前庭神经,湖南航天医院药学部主任、副主任医师于勇文表示,做好预防、选对方法,就能轻松应对。

首先,提前预防,3个小技巧可以减少不适。第一,控制饮食,乘车前1小时别吃太饱,吃太饱容易胃胀、反酸,加重晕车;也别空腹,因为空腹可能引发低血糖,让头晕更明显;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第二,保持通风,尽量选靠前且靠窗的位置,车辆前排颠簸感弱,靠窗能呼吸新鲜空气,开车时开点窗户或空调通风,别闷在密闭的车厢里。第三,分散注意力,可听点舒缓的音乐、与同行人聊聊天,或者看远处的风景,别低头看手机、看书,眼睛盯着近处,会与内耳感受到的颠簸产生“冲突”,加重晕车。

此外,选对晕车药,按行程挑,禁忌要牢记。如果提前预防没效果,晕车药就是“救星”,但要根据行程时间选对种类,别盲目吃。短途旅行(4至5小时内)选地芬尼多片、茶苯海明片、苯环壬酯片,乘车前半小时口服,药效能持续4至5小时,注意别追加或过量吃,过量可能导致嗜睡、头晕;长途旅行或不便口服(比如晕车严重、吃了容易吐),选东莨菪碱贴片,出发前,建议5至6小时贴在一侧耳垂根部后凹(要选没头发、干燥的地方),药效能持续72小时,下车后记得及时取下,避免皮肤刺激。

于勇文提醒,吃晕车药前要看说明书。茶苯海明禁用于孕妇、新生儿;地芬尼多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者和6个月内婴儿;东莨菪碱贴片禁用于青光眼患者和7岁以下儿童。用药期间别喝酒,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全的人,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双节假期是难得的放松时光,别让肠胃不适、突发疼痛这些健康问题扫了兴,把这份实用健康攻略存好,提前做好饮食、作息、出行等各方面准备,既能放心打卡心仪景点,又能开心和亲友聚餐。若假期中遇到突发健康状况问题,不要讳疾忌医,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相关新闻

带娃出游发生意外 医生告诉你这样处理

国庆中秋长假,带娃出行的家庭增多,儿童旅行中的健康意外也随之而来。湖南航天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谷艳龙和急诊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黄扩军结合真实案例,为大家拆解了几个家长最易忽视的健康和安全问题。

案例1:中耳炎娃乘飞机鼓膜充血

“孩子有中耳炎没在意,上飞机后一降落就抱着耳朵哭,说‘耳朵要炸了’,到医院检查发现鼓膜充血。”

家长王先生的遭遇提醒大家,儿童耳部防护不可忽视。

飞机起降时气压骤变,会导致中耳炎患儿中耳压力失衡,引发剧痛甚至鼓膜穿孔。起降时若孩子清醒,3岁以上可嚼口香糖、吃小饼干,通过吞咽动作开放咽鼓管;婴幼儿可吮吸奶瓶或安抚奶嘴;大孩子可尝试“深吸气—憋气—缓慢呼气”的动作。若孩子中耳炎正在治疗或症状严重,应提前咨询医生是否能乘机。

案例2:泳池边分心30秒孩子险丧命

“就转身拿了瓶水,回头发现孩子在泳池里扑腾,幸好急救及时。”这起发生在小区泳池的意外,杨女士心惊胆战。

儿童溺水3分钟内就可能呼吸心跳停止,无论在泳池、海边还是湖边,孩子必须在成人视线范围内,不能独自靠近水域。

儿童溺水救上岸后,立即判断其反应和呼吸。若无反应且无呼吸,马上开始心肺复苏(婴儿用两指、儿童用单手或双手掌根,在胸部中央快速用力按压,深度4至5厘米,频率100次/分钟~120次/分钟)。30次按压后,做2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1秒,观察胸部起伏,按压30次并配合2次人工呼吸,持续急救直至孩子恢复或医护人员接手。切忌用“倒背孩子控水”。

注意这些细节,学学6个实用技巧

急救包别乱装:备一次性酒精棉片、络合碘棉棒、儿童专用创可贴即可;

空调房防感冒:酒店或车内开空调,温度设26℃左右,同时保持湿度;

耳朵进水的处理:左侧进水抬右脚、头左倾单脚跳(右侧相反),或向外上牵拉耳廓,帮助水分排出,别用棉棒掏耳朵易损伤鼓膜;

被宠物咬伤:立即用流动肥皂水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速去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就诊;

热带旅行防蚊虫:穿缩口长裤、长袖衣,暴露皮肤涂儿童驱蚊液,被叮咬后别抓挠,肿胀明显可能是过敏,及时就医;

水土不服:尽量不改变孩子饮食规律,多吃新鲜蔬果、清淡食物,保证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轻微腹泻可补充益生菌。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徐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